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下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话具有当时的社会背景,拿到现在来看,确实是有些不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从学生坐在课堂里,全神贯注看书学习,不被外界打扰,全身心地沉入书中,时间也不知不觉地到了很晚,这时候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可以的,形容的是一种境界。
如果说一个人为人处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就有些脱离群众,孤立于人群之中,于处世不利,需要改变。
关心家事也好,国事也好都要有条件,就是有相关家事,国事的学问根基,而不是张嘴就说,结果是不切实际,纸上谈兵,满嘴胡话,如果实施,必定祸家误国。做学问,首先得学知识,认识知识的使用范围,再在学知识中学会方法,得乎其意,运乎其心。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所有的创新都是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之上,已有知识,已有模型的掌握与应用显得非常重要,现实的需要或工效需要促进理论发展,或理论运用于现实。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做大事,就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把“圣贤书”专心致志的读好,学好,练好扎实的基本功,锻炼出坚硬的翅膀,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全诗为一句俗语: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处:《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这句话的意思如下:
1、读书人要少管是非,多钻学问。 很多时候做学问,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和甘于寂寞。
2、对家庭琐事及国家大事不管不顾,只一心栽在书中,讽刺人死读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话比较倾向于个人,有些“独善其身”的味道。和这句话相反的一联更有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