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上一句周恩来
鞠躬尽瘁。周总理为国计民生,世界大事,夜以继日,操碎了心。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72年之后,总理以病弱之躯,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竭尽辛劳。他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如何处理风云变幻的政治大事方面,也同样反映在处理国内同志、外国朋友和他本人的医疗问题上。
怎么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
一般指为国家,民族或社会献出自己的全部,即使牺牲自己也不畏惧。(指积极的方面)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弯著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成语典故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方 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封建社会为君主“忠”的思想 。
最早是说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宋朝的文天祥,陆秀夫,
明朝的张居正,史可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造句周总理为了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战士们为国家鞠躬尽瘁,当之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翻译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谁?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千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