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什么这么像?是化用的吗?
应该不是化用,二者之间相差40年,应该是两位伟大的诗人心有灵犀,也或者有点杜甫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但二者都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特别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年轻时所做,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年矢志是做做,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完全相反,一个开阔,一个苍凉。
1、《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2、《旅夜书怀》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扩展资料
1、旅夜书怀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2、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月涌大江流的上一句是日依平野没和星垂平野阔,《江上晚立》是宋代诗人释绍嵩所作诗词之一,沙晚低风蝶,汀烟入夜舟,日依平野没,月涌大江流,书懒聊遮眼,诗成自点头,此时临水叹,一倍不禁愁。
唐代杜甫的《旅夜书怀》中也写道月涌大江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名字或许因文章而显著,官位应该在年老多病时停止,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