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本来想找一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出处,这样能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但是发现这句话没有什么出处,也没有找到源头。倒是《孟子》中《告子》这个篇章里面有一句很相似的话,那句话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实理解起来也差不多了。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没有什么出处,网传的下半句?尚美之道,千古之风?同样没有出处,但是也许千百年之后,这两句话也会变成经典。
我个人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的是从两个角度理解的,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爱美的心。第一个角度是人与人之间,每个人都会喜欢美的人。对于那些颜值很高,让人第一看上去就很惊艳的人,我们会不自觉被他们美丽的外表吸引了目光,也许达不到一见钟情的程度,但是对于美人总是有更多的喜爱和忍耐。
除了外在的美,我们也会对那些内在美的人心生喜爱,虽然内在美需要花时间了解,但是自古以来,我们就会敬佩品德高尚的人,我会喜爱善良,有仁义之心的人,而在在中国还有一句大家都经常听到的话,叫做?相由心生?,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性格和人品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外在样貌的,有些天生相貌比较漂亮的人,如果处事尖酸刻薄,为人嫉恨小心眼,那么久而久之这个的相貌也会显得刻薄,而那些大度的人也许天生的外在一般,但时间久了,也会让人觉得有气质。
第二个角度是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变美,会去追求美。这个角度大家也很容易理解,就像我们喜欢买一些好看的衣服、鞋子,学习护肤、化妆,还花大精力美白、减肥,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更美,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致,让自己对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原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直译——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
意译——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扩展资料
原文《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参考资料:
孟子·公孙丑上-百度百科52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