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上一句是什么

是丫丫呀11个月前 (03-10)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这首诗年时

“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上一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

作品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旧识。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这首诗是作者通过同李龟年的交往,抒发今昔沧桑之感。江南,这里指江湘一带。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开元、天宝年间,特承恩遇,曾在京都洛阳大起宅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常为人歌数曲,听者莫不流泪。

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

文学地位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

若是相逢少年时的下一句是“何愁此生无佳期”。其相关知识如下:

1、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相遇,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这辈子没有美好的时光。它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2、在人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如果有一个人陪伴着我们,一起面对这些挑战,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而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相遇,那么我们就能够一起经历更多美好的时光,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上一句是什么

3、因此,“若是相逢少年时”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若是相逢少年时这首诗的赏析

1、若是相逢少年时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顾城。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先,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给人以轻松、自由的感觉。

2、这种形式与诗中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歌的情感氛围中。其次,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情感:一是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二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诗中的“若是相逢少年时”一句,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未来无法实现的愿望的表达。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遗憾,使人产生共鸣。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例如,“若是相逢少年时,我一定会告诉你,你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风景。”这里的排比句式,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强调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这种反复的表达方式,也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深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