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

百变鹏仔11个月前 (03-10)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孔子国君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反映了仁离我们远吗,想要仁,仁就到了。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内心想要仁的那一刻,仁就来了。”

在《论语》中,凡是提到“仁”,都说仁是非常难做到的事。问孔子某个人算不算仁,孔子通常说不知道。

在这里,孔子突然说了一句:“仁,远乎哉?”——仁真的很远吗?真的很难吗?

孔子自己也做了回答:“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只要想到仁,我就已经具备仁了。

佛教里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这个道理。

孔子既提倡通过学习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不否认可以通过顿悟而忽然明白某些道理。比如他说不断的学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渐渐的学,一步一个脚印。

孔子突然说了这么一句“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说是顿悟。既然我求仁,那么按照仁的标准去做事就成功了。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向善的状态。当某个人在某一刻心念一起,突然想做一个好人的时候,那一刻就是仁。

孔夫子说“仁”,老子说“道”,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共同的特点是,既难也不难。

比如,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爱最重要。爱孩子很难,爱孩子又很简单。简单是因为你真的爱他,但是正确的爱他非常难。所以,爱是一件既难又简单的事。

这些不仅要把握度,要合适,更要能够坚持。像颜回,已经连续三个月都处在仁的状态当中,已经很不容易了。

感悟:很多事都是既难也不难,关键是要做到合适,要能坚持。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会私心偏袒人,难道孔子这位君子也会偏袒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和他一样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会告诉我。”

这段故事讲了孔子被骂的事情。

当时孔子在陈国做官,陈司败是陈国的司寇。有一天陈司败问孔子:“鲁国的国君鲁昭公懂礼吗?陈司败知道鲁昭公做过不合礼法的事,才故意问孔子这个问题。孔子之知不知道鲁昭公做过错事?连陈国人都知道,孔子肯定知道。但是孔子咬着牙回答:“知礼”。

孔子无论怎么回答,都一定会犯错。若说鲁昭公不知礼,陈司败就会说孔子居然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孔子认同的关于礼的体系当中,父为子隐、臣为君隐,直在其中。就是父亲做错了事,孩子不能跳出来整天讲。说亲长是非,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孔子说一个国家真的民风淳朴,父亲做错了事,这个儿子要默默想办法帮父亲弥补过失。不能帮父亲补救犯下的错,反而想着大义灭亲、四处宣扬,捆起来送到法院去,这是不孝。而且,这也并不是真正的正直,不符合礼。

所以,孔子明知道鲁昭公做过错事,但仍只能回答“知礼”。

孔子走了,陈司败在门口给巫马期作揖,让他进去,说:“我听说君子群而不党,不党意味着人不可以结党营私。难道君子也结党营私吗?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而吴国是太伯之后,鲁国是周公之后,都姓姬。他们跟武王姬发一个姓,同姓不能婚娶,这不合礼法。而鲁昭公为了遮掩,不把自己的老婆叫吴姬,而叫吴孟子,欲盖弥彰。如果说鲁昭公知礼,那谁不知道礼?”

巫马期回来以后,告诉孔子说:陈司败说你这事做得不对,鲁昭公不知礼,你非得说他知礼。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反映了什么

孔子的回答很精妙,一般情况下,有人可能会这样和巫马期说:“那你让我怎么回答。鲁昭公是我的国君,我必须说他知礼。我怎么能说他不知礼呢?我说他不知礼,还有人臣之礼吗?”

如果孔子在意自己的名声,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他就可能跟别人这样去解释,从而将国君不合礼法之事间接的宣之于口。

但既然孔子前面已经替国君承担下了“不合礼”的问题,那就承担到底。孔子在这里被人骂,是替鲁昭公承担错误,这是有责任感的臣民应该有的表现。

孔子根本没有跟巫马期解释,而是说:“我真幸运,只要我有错,别人就一定会告诉我。”

事情发展到这里变成了一个“闻过则喜”的过程。至少隐藏着三层不同的道理。

第一个叫作臣为君隐,要维护国家形象。

第二个叫闻过则喜,苟有过,人必知之。

第三个叫勇于承担责任和错误——这事是我错了,不去找原因推卸责任。

孔子做到了遵守本分。如果孔子在鲁国,可以进言批评鲁君不知礼。但他作为鲁国人,到了陈国,别人指责自己的国君,孔子就有责任替国君扛下指责。

感悟: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这种质疑的时候,真的未必能够做到“闻过则喜”,可能会直接的解释。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