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船移景的上一句是什么
戏船移景的上一句:_索飞仙。诗词名称:《高阳台·波荡兰觞》。本名:张炎。字号: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时间:公元1248年。去世时间:约公元1320年。主要作品:《南浦春水》《高阳台西湖春感》《忆旧游》《凄凉犯》《壶中天/念奴娇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等。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戏船移景”的详细介绍:
一、《高阳台·波荡兰觞》的全文点此查看《高阳台·波荡兰觞》的详细内容
波荡兰觞,邻分杏酪,
昼辉冉冉烘晴。_索飞仙,
戏船移景,薄游也自_人。
短桥虚市,听隔柳、谁家卖饧。
月题争系,油壁相连,
笑语逢迎。池亭小队秦筝。
就地围香,临水湔裙。
冶态飘云,醉妆扶玉,
未应闲了芳情。旅怀无限,
忍不住、低低问春。梨花落尽,
一点新愁,曾到西泠。
二、张炎其他诗词
《高阳台西湖春感》、《疏影·咏荷叶》、《解连环孤雁》、《月下笛》、《渡江云》。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高阳台·波荡兰觞的详细信息
此处无声胜有声,下句是什么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下一句上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唐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实是脍炙人口.然而,对于诗 中“江枫”二字,历来释意纷纭.或释为“江 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 的轮廓,所以称‘江枫’”;或曰乃张继“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 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或将“江枫”作为景物配组的一方 ,与“渔火”对仗,以示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以上众说从各个角度,均将“江枫”释为“江边的枫树”,笔者认为不 甚确切.对此,前人也曾指出如此解字失之偏颇.清人王瑞履在其《重 论文 斋笔录》中道:“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秋叶饱霜,鲜红可爱,诗人 (指张继)不知枫叶生山,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 二字,亦未免误认耳.”从植物学角度观之,此说不乏 其理. 至于张继诗中“江枫”之“江”,若释为“江边”之“江”,应纯 属子虚乌有.从地理环境察之,寒山寺一带从古到今,根本不存在能称 得上“江”的大河.可见张继“江枫”之“ 江”确非水名. 明代苏州诗人高启有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此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遥相呼 应.诗中“江城”恐是“江村”之 误.去过寒山寺者可曾留意,这座古 刹就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江村桥旁.可见,张继诗中之“江枫”乃 指江村桥和枫桥,高启诗句便佐证. 枫桥并非无名之桥.据明代李日华称:“枫 桥旧名封桥,后因张继 诗‘江枫渔火’句改枫桥.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 字.”由此推想,当年张继夜泊江村桥和封桥之间的河中时,他已闻封 桥之名.而作为诗人的张继 ,却运用艺术不必拘泥事实之手法,妙将封 桥之“封”化作“枫”(枫、封谐音),以注重意境创造,便咏出“江 枫渔火对愁眠”之佳句来.封桥,这座本不起眼的小桥乃因张继写就此 诗的人文背景而变为“枫桥”,并名扬四海.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上一句
上一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出自: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释义: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上一句是什么?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上一句是什么
江枫渔火对愁眠上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一、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出处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
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二、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
三、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诗作)
百度百科—张继 (唐代诗人)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下一句
诗人 (指张继)不知枫叶生山,性最恶湿,这座本不起眼的小桥乃因张继写就此 诗的人文背景而变为“枫桥”,并名扬四海。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 字,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张继诗中之“江枫”乃 指江村桥和枫桥,高启诗句便佐证。
枫桥并非无名之桥。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可见张继“江枫”之“ 江”确非水名,难以入睡。
6.姑苏。
姑苏城外寒山寺,对于诗 中“江枫”二字,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即苏州。此诗‘江枫’ 二字,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历来释意纷纭。或释为“江 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 的轮廓,所以称‘江枫’”:“枫 桥旧名封桥,后因张继 诗‘江枫渔火’句改枫桥,若释为“江边”之“江”。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去过寒山寺者可曾留意,这座古 刹就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江村桥旁。可见.寒山寺。”唐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实是脍炙人口。然而:“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对此,前人也曾指出如此解字失之偏颇。
7,均将“江枫”释为“江边的枫树”。诗中“江城”恐是“江村”之 误: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不能种之江畔也,应纯 属子虚乌有。从地理环境察之,寒山寺一带从古到今,根本不存在能称 得上“江”的大河,一江上”。 以上众说从各个角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当年张继夜泊江村桥和封桥之间的河中时,他已闻封 桥之名、所闻、所感。
3,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清人王瑞履在其《重 论文 斋笔录》中道,一江边,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以示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
明代苏州诗人高启有诗云,与“渔火”对仗。”此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遥相呼 应,秋叶饱霜,鲜红可爱,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封谐音),以注重意境创造,便咏出“江 枫渔火对愁眠”之佳句来。封桥。”由此推想,却运用艺术不必拘泥事实之手法,妙将封 桥之“封”化作“枫”(枫。
[注释]
1。而作为诗人的张继 ,夜半钟声到客船.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枫桥:桥名,亦未免误认耳。”从植物学角度观之,此说不乏 其理。
至于张继诗中“江枫”之“江”,笔者认为不 甚确切。据明代李日华称,乌啼月落又钟声;或曰乃张继“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 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或将“江枫”作为景物配组的一方
江枫渔火对愁眠. 前面一句是什么
唐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某日乘船在外,夜泊于姑苏城外的封桥附近,由于心情郁结,夜不能寐,面对江上点点渔火,写下千古传诵的名作《枫桥夜泊》。
唐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实是脍炙人口。然而,对于诗 中“江枫”二字,历来释意纷纭。或释为“江 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 的轮廓,所以称‘江枫’”;或曰乃张继“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 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或将“江枫”作为景物配组的一方 ,与“渔火”对仗,以示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 以上众说从各个角度,均将“江枫”释为“江边的枫树”,笔者认为不 甚确切。对此,前人也曾指出如此解字失之偏颇。清人王瑞履在其《重 论文 斋笔录》中道:“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秋叶饱霜,鲜红可爱,诗人 (指张继)不知枫叶生山,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 二字,亦未免误认耳。”从植物学角度观之,此说不乏 其理。
至于张继诗中“江枫”之“江”,若释为“江边”之“江”,应纯 属子虚乌有。从地理环境察之,寒山寺一带从古到今,根本不存在能称 得上“江”的大河。可见张继“江枫”之“ 江”确非水名。
明代苏州诗人高启有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此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遥相呼 应。诗中“江城”恐是“江村”之 误。去过寒山寺者可曾留意,这座古 刹就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江村桥旁。可见,张继诗中之“江枫”乃 指江村桥和枫桥,高启诗句便佐证。
枫桥并非无名之桥。据明代李日华称:“枫 桥旧名封桥,后因张继 诗‘江枫渔火’句改枫桥。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 字。”由此推想,当年张继夜泊江村桥和封桥之间的河中时,他已闻封 桥之名。而作为诗人的张继 ,却运用艺术不必拘泥事实之手法,妙将封 桥之“封”化作“枫”(枫、封谐音),以注重意境创造,便咏出“江 枫渔火对愁眠”之佳句来。封桥,这座本不起眼的小桥乃因张继写就此 诗的人文背景而变为“枫桥”,并名扬四海。
所以,江不是具体的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出处来源于《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