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酬佳句诗成梦不成赏析
1. 求枕上偶成的赏析
枕上偶成
陆游
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修门]楚国郢都城门。
1.第一句中,“放臣”指放逐之臣,是作者自称;“修门”借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一句有以屈原自况之意。
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中感到些许的喜悦。
第六句意思是,周汉两朝都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天下,朝廷对此应当认真思索。
2.首联中的“江头黄叶村”既点出了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伏笔。
颔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写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开篇“不复望修门”,写失望之深,而结尾又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雁,于矛盾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2. 《枕上述梦》赏析1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隐居、隐逸情怀的意思,(1分)在本诗中表达了作者被迫无奈闲 居在家、郁不得志的情怀。(1分)。
2(1) 急既写出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也点明了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
(2)“开”字一语双关(1分), “开”有云开日出之意(1分),又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1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
3 尾联,诗人不恨于不能衣锦还乡,只恨不能战死沙场。表达了作者对宋朝统治者无能的痛斥。
3. 陆游《夜游宫》中“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的赏析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
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候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
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在词作
里也有。这首《夜游宫》,主题正是这样。师伯浑是
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
够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
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
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
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
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
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
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 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
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
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
关河如今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
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
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
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
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
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
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
熊燃烧。自许封候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
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
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字,
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梦
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
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
身的思想内涵。
4. 虞美人枕上的重点词,句子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 “江海翻波浪”是整首词里唯一的一个强音,不但身体反侧难眠,而且心情愁绪也如浪潮翻腾。巧用比喻, 一语双关。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难眠,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披、起、数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此句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词中作者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凄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
上阕:惜别之愁,成“堆”如江海波浪,思念、愁苦、寂寞以致于失眠而倍觉夜长,无奈独数寒星。(静—动,孤寂)
下阕:点出愁闷失眠的原因(思念),再西望残月而情更重,情景交融中率直地表达“抛泪”之情。
总体:婉约风格,委婉细腻、流畅自然,情感纯真炽烈、朴素坦诚。
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句赏析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 >诗歌赏析题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借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如果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比较,本句在状形、摹声、绘色方面,则更突出、更鲜明地写出“愁状”。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不正是离人的眼睛吗?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在毛泽东的手迹上此句原为“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遣词造境上的改动,使此句的意蕴和色调更深更浓更富感染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尽”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这是多么令人伤痛和无奈啊!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柳永的寂寞无奈,而诗人遥对着西流的一钩残月,此时的情状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两行酸泪汹涌倾斜出来,这是诗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动的无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涛。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也是一般人所俱有的。读者至此,其不同样“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吗?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枕上书诗句是什么?
三生三世枕上书下一句是一事一人山中月。上联:三生三世枕上书下联:一事一人山中月。书,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作动词,是书写、记述的意思。后引申为名词,指简册、典籍、文书、信函等。
枕上书诗句有:
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摊破浣溪沙》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2、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