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一句是什么?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下一句是“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出自《敦煌变文之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赞扬那些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
产生于唐末敦煌地区的《伍子胥变文》借主人公相似的被流落家园的命运来表现当时敦煌人民寻求归家归国的悲伤而不绝望的心境。
《伍子胥变文》取材自《吴越春秋》,是历史事实的改编,融入了很多民间传说,传奇性更强了。楚王荒*无道,伍子胥的父亲极力劝谏,却被楚王杀害,伍子胥于是逃往吴国,辅助吴王夫差起兵破楚。后来吴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于是越国起兵讨伐吴国。
作品主要塑造伍子胥的复仇形象,写其视死如归,终报父仇。路上帮助伍子胥的拍纱女和渔人也都可称刚烈,为了名分和荣誉甘愿自尽,在今人看来或许过于鲁直。
什么是变文:
最初是俗讲僧人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其最先源于佛教,是一种用来宣讲宗教的艺术形式,但后来为了招徕听众,增加了一些非宗教的内容,再后来独立性逐渐增强,慢慢脱离宗教意义,出现了职业的民间艺人,讲唱的内容也转变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了。
变文采用诗文相间,有说有唱的形式,散文部分口述,韵文部分吟唱,根据后人推测,讲唱的时候还有配乐和配图,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间故事两种,佛经故事的水平总体上远远逊于人间故事。
变文体制的韵散相间说说唱唱和后世的评弹、宝卷、鼓词差不多,其图画和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而用唱词代替人物对话的形式则和后来的戏曲是一致的。不过变文本身还没那么成熟,显得比较粗糙呆板。
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和装饰。具体解释如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内用大量水银模拟了全国各地的江河大海,水银在墓室中流动,形成了不同的水系和湖泊。
“机相灌输”:“机”指的是机械装置,这里指的是陵墓内的各种机关和机械装置。这些装置能够自动控制水银的流动,使其模拟出真实的江河大海的景象。
“上具天文”:“上具天文”是指在墓室的顶部,刻画了各种星座和天象,形成了一幅天文的图景。
“下具地理”:“下具地理”是指在墓室的地面部分,刻画了各种地形和地理特征,形成了一幅地理的图景。
“以人鱼膏为烛”:“人鱼膏”可能是鲸油或者是人造的蜡烛,这里用来照亮墓室。“度不灭者久之”表示这些烛火经过很长时间都不会熄灭。
总的来说,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陵内的景象,其中融入了各种天文、地理以及机械装置的元素,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天文地理以及机械制造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