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泡在奶味里11个月前 (03-11)阅读数 9#古诗
文章标签知了幼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有儿歌,体会适意,悠闲、快乐的生活情趣。

 2.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夏天的愉快。

 重点难点:

 1.欣赏有儿歌,体会适意,悠闲、快乐的生活情趣。

 2.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夏天的愉快。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知了》。

 2.CD:《知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夏天的愉快。

 3.学习单:《知了》。

 4.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播放CD,请幼儿欣赏儿歌,感受知了的意境。

 1.诗歌中提到的知了是谁?

 2.知了是蝉的另一个名字,也是它的叫声,你觉得儿歌中的这么多,知了是什么意思?

 3.听了儿歌,你想象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

 二、请幼儿运用画笔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在学习单上。教师在幼儿创作之后,进行分享,请每一名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试着边看自己创作的画面边朗诵儿歌。

 1.图中画了什么?

 2.这副画有哪些地方和自己的作品相似?

 3.你看着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三、幼儿分组朗诵儿歌,一组念每一段的第一句,还有一组念知了知了,教师引导幼儿将每一段的知了念出不同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要念得轻一些,慢一些。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对周围事物有探索的兴趣,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初步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并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春天的乐趣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的对话,分角色扮演,会用语言描绘春天活动准备:

 课件《春天的电话》,小熊,小松鼠,小白兔,狐狸,小青蛙,电话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师: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来了,那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春天(放PPT)

 师:小朋友们看看春天有什么变化呢?(柳树发芽了,花开了,河水里的冰融化了,看到小蝌蚪了)(放音乐“打雷下雨”)

 (二)引起幼儿对春天探究的兴趣

 1.讲故事《春天的电话》下附故事情节

 2.向小朋友们提问故事中的小动物都有哪些,给谁打了电话

 小熊先发现春天给小松鼠打了电话,小松鼠给小白兔打了电话,小白兔给小青蛙打了电话,小青蛙给小狐狸打电话,最后小狐狸又给小熊打电话。

 (三)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让幼儿自行选择像扮演的角色

 (四)游戏结束,老师点评

 《春天的电话》

 “轰隆隆!打雷了……"

 睡了一个冬天的小熊被惊醒了,揉揉眼睛,打开窗户往外一看:”啊,原来春天来了!“他连忙拿起电话,“得儿,得儿”拨电话号码:1,2,3,4,5“喂,师小松鼠吗?春天来了,树上的雪融化了,快出来玩吧!”

 小松鼠听了电话也"得儿,得儿“拨电话号码:2,3,4,5,1”喂,是小白兔吗?春天来了山坡上的草绿了,快出来吃草吧。“

 小白兔听了电话也连忙”得儿,得儿“拨电话号码:3,4,5,1,2”喂,是小青蛙吗?春天来了,河里的冰融化了赶快出来游泳吧“

 小青蛙听了也赶紧”得儿,得儿“的拨电话号码:4,5,1,2,3”喂,是小狐狸吗?春天来了,地上的虫子爬出来了,赶快出来捉虫子吧。”

 小狐狸听了也“得儿,得儿”拨电话号码:5,4,3,2,1”喂,是小熊吗?春天来了,山上的花开了,快出来采花吧。“

 小熊听了电话,高高兴兴地来到外边看见大家全都出来了,它碰到小狐狸说:”谢谢你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春天来了,还叫我出来玩。“

 小狐狸指了指小青蛙说:”是他先打电话通知的,我们应该谢谢它。”

 小青蛙却说:“我们都应该谢谢小熊,是他第一个打电话的。"

 小熊听了连忙用两只大手捂住脸连声说:”不用谢,不用谢。“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桥的主题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任何一个城市、村庄都有桥梁,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快捷和方便;它有着丰富的形态,有的柔美,有的庄严,有的轻巧,有的沉重,那流畅的线条、多变的构型,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它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孩子,每一种形状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不论是材料的性质,还是造型里所运用的力学的道理,都可以用具体的形象来展示;同时,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那些关于桥的美好传说,更深刻地揭示了隐藏的意义—跨域障碍,连接沟渠,抵达彼此的心灵。结合中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创设了轻松的活动情境,让幼儿自由画弯曲的物体,体验美术创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感受拱桥美的行态和趣味。

 2、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桥的、音乐CD。

 2、《美工》第10页。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作品。

 1、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师:欣赏这是什么样的桥?它像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画面细节再回到画面整体。

 师:画面中还有什么?树长在什么地方?水面上有什么?船都停靠在岸边吗?有一艘船经过哪里了?

 3、回到画面整体。

 师:你喜欢这幅画吗?

 师:你觉得它哪个地方最美?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4、在音乐声中,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画面。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幅作品。

 二、拱桥的特点及和其他桥的不同之处

 1、出示各种桥的,请幼儿比较拱桥和其他桥的不同之处。

 教师找来各种各样的桥问: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里不一样?(拱桥是弯的别的桥是直的,拱桥有洞洞别的桥有的没有洞洞等)

 2、引导幼儿猜想:为什么要把桥造成这个样子?造成这样有什么好处?(因为好看,船可以从下面的洞那里穿过去,还可以走路)

 2、引导幼儿才想、抒发心情。

 师:要是你去了这个地方,你愿意在哪里看风景?为什么?

 师: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心里会想起些什么呢?

 三、“弯弯的桥“添画活动,画一画弯弯的桥。

 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拥有一座弯弯的桥应该会是什么样的?请幼儿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你自己的桥。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知了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3、初步了解知了的小常识。

 4、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教师自制关于知了的《是谁咬死了果树》童话PPT课件,知了标本(每组一个),知了的。

 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课前一起上寻找与知了有关的,并帮助幼儿简单了解一些知了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等知识。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话,引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在哪里见过知了?知了长什么样子?

 2、出示知了标本。“你们知道知了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它有什么特点呢”

 (给幼儿自我展示的平台,然后出示相关,告诉幼儿知了的身体是由头、胸和腹组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对透明的翅膀,尖尖的细管是它的嘴,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

 二、观看《是谁咬死了果树》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知了

 1、请幼儿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个童话,你知道是谁最终害死了果树呢?为什么呢?

 (引导幼儿说出因为知了吸取了树根的汁液)

 师:小朋友们很聪明,知了在吸取汁液的时候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所以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呢?(害虫)

 师:那为什么有的知了会叫,有的不会叫呢?

 2、再次出示雌知了和雄知了的,进一步进行比较

 师:我们一一看,它们一样吗?

 (不一样,有的肚子上有两个半圆,有的没有。)

 师:这个半圆叫发声器。有发声器的才能叫,是雄知了;没有的是雄知了,不会叫。

 (在自由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孩子的`支持者与引导着,通过开放式的提问使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对知了的特征及生活习惯有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延伸:

 可组织幼儿制作相关工具,去户外粘知了,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加对知了的了解。

 小百科:蝉属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类昆虫,由卵、幼虫(若虫),经过一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幼虫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液。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

 2、练习单双脚交替跳,保持身体的协调能力。

 3、体验一起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荷叶若干(上面贴有脚印),小青蛙头饰若干、平衡木、害虫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扮青蛙妈妈,幼儿扮小青蛙。

 师: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先来活动活动身体。

 老师边念儿歌边带领幼儿做操:早上空气真正好,我们大家来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扭扭屁股,扭扭屁股,天天锻炼身体好。

 二、基本部分

 1、师:我们小青蛙有一个跳的本领,你们先给妈妈看看。(幼儿自由练习跳)

 2、老师示范双脚行进向前跳。(要求双脚屈膝,屁股半蹲,轻巧)

 3、单脚跳(幼儿自由练习)

 4、单、双脚交替跳。

 跳法同上,只是在交替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三、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1、交代游戏名称和玩法

 师:农民伯伯打来电话,说稻田里面发现许多害虫,让我们帮助去消来害虫,小青蛙们要一个跟着一个跳和走,不要掉队和迷路。

 2、师:小青蛙在河边发现许多荷叶,请你们来想一想,有的荷叶上有两个脚印,有的只有一个脚印,我们该怎么办呢?(幼儿自由发言)

 师:哦,小青蛙都知道了该怎么办,一个脚印的地方代表单脚跳,两个脚印的地方用双脚跳,那我们一起出发吧。

 3、跳到田里捉害虫,

 四、结束部分

 师:哎呀,天空黑乎乎的,快下雨了,我们回家吧。

 带领幼儿原路返回,走到小河边时老师说:“下雨了,怎么办呢?”(一起想办法)撑着荷叶伞回家吧!

 望采纳,谢谢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知了的有关知识,知道知了的发音器官。

 2、通过折纸活动掌握知了的外形特征。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和了解知了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知了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课件、手工纸、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位昆虫宝宝,你们猜猜它是谁?

 2、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回答。

 3、师:这节我们学习肚子唱歌的知了。

 二、探索发现

 1、师:请幼儿观察知了是什么样的。

 幼儿:翅膀是透明的,

 头下面有一根长管,

 这个细管就是它的嘴。

 2、师:猜猜他们吃什么?

 幼儿1:它吃树叶。

 幼儿2:我猜它吸树干里的水。

 3、师:知了都会叫么?

 幼儿1:都会叫。

 幼儿2:不都会叫。

 师:为什么有的会叫有的不会叫呢?

 看课件,请幼儿观察比较。

 幼儿:有的肚子上有个半圆,有的没有。

 师:这个半园叫发生器,有发生器的才会叫。

 师:知了有公有母的,有发生器的是公知了,没有发生器的是母知了。

 三、动手操作

 1、请幼儿折纸知了。

 2、展示幼儿作品。

 四小结

 师幼共同总结知了的外形特征:知了有的会叫有的不会叫,发生器在肚子上。

 教学反思:

 折纸活动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它既能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发展孩子的目测力、空间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的几何形体概念。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7

 活动说明

 我们闵行区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的过程中,培植了许多小树林。这些树林是幼儿开展野趣活动的好场所。我们把幼儿带到小树林,开展“捉知了”活动,把“攀爬、投掷、跨越、奔跑”等体育项目串成充满野趣的游戏,孩子们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玩,体验到了在大自然中运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促进跨越、投掷、攀爬等动作的协调发展。

 2、培养合作、勇敢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事先与小树林的管理人员联系好。

 2、提前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给幼儿穿运动装、运动鞋等。

 3、老师去小树林进行实地观察和准备:(1)排除安全隐患。(2)将若干“知了”卡片投放在树上:“小知了”贴在树身的低处:“中知了”放在较高处的树杈上;系在最高处的、幼儿可以攀爬的树枝上。

 4、带好常用药品和若干沙包、纸团、纸飞标、小口袋。

 5、知识经验准备:之前在活动区投放过有关知了的图书。带幼儿玩过“穿树林”游戏。

 活动过程

 一、“穿树林”游戏

 1、到了小树林后,幼儿自由结伴玩“穿树林”游戏,目的是热身。(1)选定一片树林,绕每一棵树走一走;(2)在树林间蛇型避让跑一跑;(3)互相追逐跑。

 2、交流在树林里玩的感受,引出“捉知了”的游戏。

 二、“捉知了”游戏

 幼儿每人一只捉知了的小口袋,逐步提高“捉知了”的游戏要求。

 1、幼儿跨越小垄沟穿梭在树林里捉“知了”,比一比谁捉的“知了”多。此环节捉的是“小知了”。由于贴在树上较低的位置,幼儿都能捉得到,但要捉得多,需要克服困难,跨越一条条小垄沟,穿梭在树林里寻找。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跨越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捉“知了”,交流谁捉得多。

 (2)重点交流跨越小垄沟的动作。

 2、引发幼儿用投掷物帮助捉“知了”,看看谁捉“知了”的办法好。此环节捉的“中知了”放在位置较高的树杈上,需要有辅助物的帮助才能捉到,如沙包、纸团、纸飞标以及树林中的其他资源等,其目的是让幼儿在创造性玩的过程中,发展投掷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采用投掷方法捉“知了”。

 (2)重点交流如何采用正确的投掷方法捉“知了”。

 3、鼓励幼儿大胆攀爬捉“知了”,看看谁的本领大。此环节捉的系在树上最高处,需要攀爬才能捉到,目的是培养幼儿合作、勇敢精神,发展攀爬等动作。

 (1)幼儿自由结伴攀爬捉“知了”,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重点交流怎样安全攀爬上树捉。

 4、幼儿清点捉到的大中小“知了”数量。

 活动反思

 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关注孩子所关注,能从中埔捉到有利于教育幼儿的信息。最近看到幼儿户外锻炼时一直在谈论瓢虫。鉴于此,我知道孩子们对瓢虫很感兴趣,于是,我着手这次活动的准备。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知了的外形特征和鸣叫特点。

 2、懂得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要保持安静。

 活动准备:

 课件《夏天的知了》。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知了

 1、教师打开课件片头画面。

 教师点击知了:小朋友,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

 2、教师播放知了视频,让幼儿欣赏。

 3、小结:知了又叫"蝉",是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它一般生活在树上,会发出吱吱的鸣叫声。

 二、欣赏儿歌:知了

 1、老师念儿歌,请幼儿整体欣赏一遍儿歌。

 2、教师:小朋友,为什么说"知了真不好呢?"3、教师:因为知了的叫声听起来很像"知了、知了",所以我们以为它在说"知道了"呢!

 三、评一评:谁做得对

 1、教师点击呈现课件中的四幅画面。

 教师:小朋友,妈妈在睡觉的时候,知了总在吵,知了不好。那你们看看下面的几幅图里,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谁做得不好,谁做得好呢?

 2、教师逐一点击四幅画面呈现动画,请幼儿判断: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做对吗?

 3、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小红花拖放到做得对的画面中,验证正误。

 4、总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不能学夏天的知了,应该安静地做事,不打扰别人睡觉。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知了声声唱》,感受歌曲优美舒缓的情绪。

 2、在图谱的帮助下理解记忆歌词,通过反思评价歌唱中的困难与不足,逐渐形成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品质。

 3、体验和同伴一起玩接唱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知了,有玩接唱游戏的经验。

 2、材料准备:与歌词匹配的,道具“知了”。

 活动过程

 1、故事导人,引出知了歌唱的故事

 2、倾听范唱,形成稳定听觉表象

 (1)是谁在唱歌?你还听到唱了什么?

 师:“歌里除了知了,你还听到了谁?它在干什么?”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

 (2)幼儿在反复倾听后,逐步完善歌词,教师出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

 师:“还有些歌词藏在我们的歌曲里,我们再来听一听。”

 (3)看看黑板上的图谱,我们的歌词都找出来了吗?怎样才能检查顺序是否正确呢?

 (4)幼儿验证歌词图谱顺序。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反思,知道用再次倾听边歌唱边排图的方法,检查歌词内容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对图谱内容的再次理解和消化。

 3、接唱游戏:(2-3遍)

 (1)师:“歌里唱了这么多内容,小朋友都能记住吗?都会唱了吗?那现在我们来试一试接龙唱好吗?老师唱第一句,你们接第二句。

 (2)“接下来请一个小老师来带领小朋友接唱歌曲,谁愿意来挑战?”

 (3)反思性学习过程(贯穿在每一次接龙游戏后面)

 (4)小朋友们刚刚配合演唱这首歌曲非常好听,你们能试试自己完整的演唱吗?

 3、游戏“小知了找朋友”

 小知了听到了你们动听的歌声,现在要出来找朋友了,谁唱得好就会吸引它飞来哦!(每张小椅子下面提前隐蔽的点好一只“知了”)歌曲结东停在小椅子后面,幼儿开始找知了。

 有一只特别的“知了大王”我们还没发现呢,我们再试一次看看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幼儿开始找知了,发现知了大王的小朋友寻找礼物。

 4、放松游戏(老师吹奏陶笛,幼儿演唱歌曲)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一)知道夏天知了在树上常鸣叫,发现知了有翅膀。

 (二)愿意观察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观察,发现知了有翅膀。

 (二)难点:能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一)收集知了鸣叫的录音和知了的或照片(需有利于幼儿观察知了的翅膀),或有关“知了的生长”的多媒体资料。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挂图《知了叫,夏天到》。

 (四)语言CD(儿歌《知了叫,夏天到》)。

 活动过程

 (一)知了声声叫。

 1、夏天来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声音?

 2、你平时听到过知了的声音吗?什么时候?

 3、你看到过知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有知了?

 4、初步观察知了的外形。(欣赏挂图或影像图。)

 师:你找到知了了吗?它在哪里?

 师:谁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你找到的知了,告诉大家知了在哪里?

 师:图上的知了停在大树上,平时知了也都生活在大树上。

 师:刚才你们听到知了是怎么叫的?夏天的时候,知了经常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

 (二)知了的翅膀真奇妙。

 1、初步观察并自主描述知了的外形(挂图)。

 师:你看到的知了是怎样的?(幼儿自主观察和表述。)

 2、聚焦观察并自主描述知了的翅膀。

 师:仔细看看,知了身上长着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上侧大图。)

幼儿园中班知了教案

 师:知了的翅膀看起来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观察下侧左右小图,为幼儿提供自主观察和表述的空间。)

 师:看看两只小知了,它们的翅膀是打开的,还是合拢的?(引导幼儿对比观察。)

 3、观察知了的相关或照片。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知了是不是也有翅膀?

 师:原来,知了都长着一对什么?所以它们才能飞到哪里?

 (三)抓知了。

 1、欣赏儿歌,观察幼儿用书,有机会带领幼儿试着抓抓知了。

 师:请小朋友听听儿歌、看看书,说说知了在哪里不停地叫。(树上。)就好

 像在告诉大家,夏天怎么样?(来到了。)

 师:屋里小宝宝在做什么?知了不停地叫,宝宝可能会怎样?

 师:在树下的哥哥姐姐手里拿着什么?他们想要做什么?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