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曼曼其修远兮的下一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的分析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2?通过对邪恶势力的斗争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面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的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
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中国孔子主张“诗可以怨”。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响亮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直接来自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是“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以抒其情”(朱熹《楚辞集注》)。屈原曾身兼内政外交重任,励精图治,渴望改革,渴望国富民强。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一再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嫉之情,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诗人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以责小人。他还把矛头直指楚王。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诽谤者,统统成了他笔下鞭挞的对象。
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的捍卫;反之,也就谈不到人格美。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明天下。
3?通过对基于内在美的仪表美的追求表现出诗人的人格美。
屈原非常注重仪表修饰,他在《离骚》中写道:“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诗人对仪表美的追求是从幼年就开始的。他在《涉江》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应该指出的是,屈原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他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怀沙》)屈原从人格的角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内美”的美学观念,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样,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屈原在《思美人》中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内美与外美的统一。“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他在《橘颂》中把两种美的结合高度概括为四个字“精色内白”。
屈原把奸党小人的审美观与自己的审美观作了对比。奸党小人也追求仪表美,他们“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锃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可见,奸党小人是以丑为美的。屈原的审美标准与奸党的审美标准是方枘圆凿。审美观的不同,体现了人格的不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屈原的高尚与奸党小人的卑鄙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尽管屈原抱石沉沙,葬身江流,但其伟大人格光照千秋,万代景仰;奸党小人一时横行天下,却永遭后人唾弃。这就是人民的审判。
还应指出,屈原的内在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它包含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勤奋好学,刚直不阿等美好的品质。这种内在美是诗人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明了他对内在美的培养。屈原认为,内在美是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如果仅有外在美而无内在美,只能是“羌无实而容长”。他在评价宓妃时说:“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人格美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一个具有内在美的人,往往也追求仪表美。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美要通过仪表美表现出来;有诸外必显诸内,仪表美是内在美的体现和反映。屈原的仪表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表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屈原的仪表美表现出他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在那个浓黑的社会里,高雅的服饰,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好像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挠。屈原就是美的化身,就是人类最完美的心灵与外在美的统一体。从美学的意义上讲,屈原的仪表美是人类审美心理某种共性的显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从诗中表现出的清高思想看屈原的人格美。
清高本属内在美的范畴,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故专列一节加以论述。
“清高”一词,本义是清洁高尚,不慕荣利。此词最早出自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后来杜甫在《咏怀古迹》(五)中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可见,“清高”最早是用来评价屈原人格的,后专用来赞扬那些志趣高尚的伟人,是一个褒义词。
屈原的清高思想在《离骚》中表现得很突出。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屈原的清高思想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二、对荣华富贵的蔑视;三、对世俗观念的鄙弃。
屈原清高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屈原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泯灭个性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不愿意把自己从高尚降为卑污,结果只能是“抱香而死”。因此,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产生清高思想的土壤。屈原的“独醒”、“独清”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险恶污浊。屈原的清高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清高成为封建社会中反抗邪恶的武器,维护人格的盾牌,虽然它会导致消极。
要说明的是,屈原的清高与庄子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清代钱澄之把屈、庄相提并论,说“庄屈无二道”(《庄屈合诂·唐序》),实是一大误解。屈原的清高思想是建立在坚持正义、爱国爱民的基础之上的,既包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又包含着与恶势力进行抗争的精神,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他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遭受坎坷历尽蹭蹬,却对人生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庄子则主张生不如死、逃避矛盾,追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生活,其人生态度是消极遁世的。二者相比,不是泾渭分明了吗?至于后世一些人,借清高之名,或独善以明哲保身,或隐逸以沽名钓誉,或啸吟以孤芳自赏,像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所讽刺的那种“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的假清高之士,只能令人作呕,其人格与屈原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5?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表现出诗人的人格美。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6?屈原的死表现出诗人的人格美。
《史记·屈原列传》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在《离骚》中,也能找出许多诗句说明他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楚国,摆在屈原面前有三条路:一是同流合污;二是远走他国;三是以死报国。第一条路屈原是绝对不走的。第二条路是可行的。司马迁说:“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他反复考虑过,别人也劝他走这条路。但是,强烈的爱国之情终于使他选择了第三条路。《离骚》字里行间就流露出以死报国的决心。屈原的死,主要是因为“美政”不能得以实现,楚国毫无希望。秦兵入侵,都城失陷,则加快了屈原的自戕。
自汉代至今,对屈原之死评价不一。贬之者有之:班固指责屈原“忿怼不容,沉江而死”“非明智之器”(《离骚序》)。刘勰认为屈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是“狷狭之志也”(《文心雕龙·辨骚》)。清代的唐甄说:“为屈子计,当怀王入秦时,以死争之不得,则从王行,如蔺相如以颈血溅秦王。事若不济,死得所矣。不然,弃其家室,从渔父于沧浪,孰得而非之?乃呜咽悲泣,自捐其躯,吾嫌其近于妇人也。”(见《屈原研究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但褒之者更多。苏轼说:“(屈原)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他又说:“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屈原庙赋》)洪兴祖说:“余尝折衷而论之曰,或问古人有言,‘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屈原虽死,何益于怀、襄?’曰,忠臣之用心,自尽其爱君之诚耳。死生毁誉,所不顾也。故比干以谏见戮,屈原以放自沉。”他进一步指出:“楚无人焉?原去国则国从而亡。故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而不忘,臣子之义尽矣。非死为难,处死为难。屈原虽死,犹不死也。”(《楚辞补注》)
贬之者主要是认为屈原“发愤以抒情”不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行为不守“中庸之道”;而褒之者实际上也未能切中肯綮。到了现代,人们的评价才逐渐深入、公允。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郭沫若同志说:“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很显然,他是把自己造成一个典型悲剧时代中的典型悲剧人物。”还有的同志说,屈原的死,是“他不忍见自己的祖国被秦所灭,不忍见自己家乡的父老遭亡国之难。”(均见《屈原研究论文集》)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我们必须看到,屈原身为贵族,有着阶级的局限性。他可悲之处在于把强烈的治国安邦之心系附在楚王身上。他既不能得志于上层统治者,也不能接触百姓,便产生了“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最后,沉江而死。但我们不能去责怪屈原没去做什么,而是应肯定他做了什么。他始终保持了高尚的人格,并以死来捍卫,足以说明他的伟大。
附带谈谈屈原的人格意识。统览屈原全部作品,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屈原不断地、反复地强调人应该具备美好的品格,应该有所追求。这表现出诗人具有“人本位”的进步思想。诗人衡量人价值大小的标尺,是人格的伟大与否。这是相当强烈的人格意识,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人性觉醒的表现,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某些相通之处。《橘颂》是屈原人格意识最鲜明的体现。“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借树以言志,用自己的人格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品质的赞歌。人格意识在人类发展史上弥足宝贵,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1. 有哲理的文言文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异体“修”加三点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擅”换虫 旁)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忄昏〕〔 忄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腾”中“马”换“虫”)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 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
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
2. 结合一篇古文谈谈里面的人生哲学哲学的体会有时候百很难用言语说出来的,何况需要200字.庄子的树,鹅之说很能表现为人之道,树没有用而不被砍,颐养天年.鹅却因不能下蛋而被杀.一个讲究“无才”才颐养天年,一个讲究“有才”才不会被杀.关键在度于时空的把握,不在于有才与无才,有无本来就是一体,哲学的魅力在于总能指导下一内步动作,指导下一段要发生的事情,它所体现的是规律,这也是道德经所提的道,无形却表现于有形之中.我不知道如何阐述非常规与常规的道,是因为它本身就不知道如何去阐述,但不管是常规还是非常规,重要的是去看待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容,从中体会自然之道,进一步指导自身的思想.。
3. 哲学古文大全瞻彼淇奥,绿竹猗( yī)猗( yī)。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湛奥》)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经·大序》) 3.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吁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诗经·大雅·抑》) 5.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
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
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
靡明靡晦。式号式呼。
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 21.祸兮福之所倚。
4. 求有哲学道理的文言文 需带解释逃名有趣 省事能闲:不在乎名声就能放松心境得到生活的乐趣,不追求俗务就能得到悠然自得。
浓处味短 淡中真趣:太过浓烈的味道总是觉得粗糙,平淡悠长的生活才是真的趣味所在。
有意反远 无心自近:越想抓住一些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只是从心而发默默做事,往往离目标会更近一些。
人为乏趣 天机自然:人为追求的东西往往在过后便迅速的失去了趣味,天成的东西才是自然有趣的。
闹中冷眼 冷处热心:人当在繁华热闹处保持冷静的心,在清寂处保持一颗热情的心。
事无绝对 安乐寻常: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世事变幻,须臾而已。只有保持安乐的心才能体会这寻常世间的风景。
天机最神 智巧何益:自然的安排才是世间最神圣的东西,斗转星移,万物变化,都是自然的安排,用智力去改变世界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人重晚节 看后半截:人的一生成败要看晚年的持重。
多施功惠 勿贪权位:多去做对别人有利的事情,那样才能丰满心灵,不要去贪念权力地位。
念积累难 思倾覆易:要时时记得从无到有积累的难处,常思失去的容易。
不可诈善 不可改节:做人要心里如一,不能去追求表面的善行,更不能为了声名脸面勉强行善,要保持节操,终于信仰。
5. 史上最有哲理的文言文史上最有哲理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83335的文言文,《荀子·宥坐 宥坐之器》应该是其中之一。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哲理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哲学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
6. 人生哲理的文言文(要有翻译)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希望对你有帮助
7. 有关于人生哲理的文言文、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0、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4、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
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0、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
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2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27、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8、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29、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3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2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27、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8、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29、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3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
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4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43、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44、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45、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4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49、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5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5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5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5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5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59、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60、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5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5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5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5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5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59、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60、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62、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63、你硬要。
8. 史上最有哲理的文言文史上最有哲理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83335的文言文,《荀子·宥坐 宥坐之器》应该是其中之一。
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
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哲理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哲学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