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桃子10个月前 (03-11)阅读数 6#古诗
文章标签孔子论语

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二、翻译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三、出处

《论语·学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和“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三、作者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是《论语》十二章《学而》中孔子曾说过的话,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句话表明复习的重要性和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以及自己的为人态度,反映了孔子的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修养。

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处

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赏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启示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巩固和提高。

二是关于交友。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我们应该热情好客,欢迎朋友们来自远方,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生活和经验。在交友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信任、尊重和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三是关于品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不应该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或怨恨。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礼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仰,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子。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