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明月”下一句是什么?
对影成三人
出处:李白的《月下独 酌》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译文: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赏析:这是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若是独身空觉寂”下一句是什么?
对影成三人的意思是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出自:《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翻译: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原文: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拿一壶酒来,站在花丛中,自己喝,不要亲友。举起你的酒杯,邀请月亮与你的身材成三人。月亮一定不会喝,身影也只是跟着我的身体。
我不得不暂时和他们一起喝酒,为了让自己开心,我必须抓住这美丽的春天。我歌唱,月亮漫步,我的舞姿散落。醒时一起笑,醉时分开。我想和他们做一份永远的友谊,忘记伤心的感情,相遇在银河朦胧中。
扩展资料: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集。这四首诗描述了诗人独自在月光下的花丛中饮酒,被身边的人冷落的情景。
诗表明诗人的心是郁闷的,于是以月为友,饮时以歌,及时颂歌。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诗人从孤独到孤独,再从孤独到孤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上,诗人可以真正享受自己,但在深处有无限的悲伤。整首诗细腻,思想奇特,体现了诗人缺乏才华的孤独与骄傲,在挫折中依然豁达、乐观、不羁、放荡不羁的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当时李白在长安,官场失意。在这首诗的标题下,两首歌和缪氏音符“长安”,这意味着这四首诗是在长安写的。
此时,李白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他的心境孤独沮丧。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没有沉沦,没有加入邪恶,而是追求自由,渴望光明,因为这样才做到了。
下一句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出自:
李白《月下独酌》
2.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4.赏析: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5.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