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该如何区分,你知道吗

梵高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角斑病霜霉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该如何区分,你知道吗

细菌性角斑病: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蔓。子叶发病,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燥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渍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渍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田间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诊断时应予注意:

角斑病初期呈油渍状斑点,边缘有油渍状晕圈;而霜霉病初期呈水渍状斑点;两者病斑均为多角形,但后期角斑病病斑为枯白色,而霜霉病为黄褐色至褐色;角斑病叶易破裂穿孔,霜霉病叶则易卷皱干枯;潮湿时角斑病病斑处溢出乳白色菌脓,而霜霉病叶背病斑处产生灰色或灰黑色霉层。

露地黄瓜在低温、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

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下旬为角斑病发生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份为发病盛期。

保护地浇水后放风不及时,露地地势低洼积水,栽培密度过大,管理不严,多年连茬,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可诱发角斑病。要注意科学施肥,在黄瓜各个时期使用沃叶黄瓜全优营养方案,有利于黄瓜病害的减少!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俗称“跑马干”、“干叶子”,一旦发病,发展迅猛,所以提早发现,及时防治非常关键。此病在各生育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主要为害叶片,往往先在棚室滴露处或窝风处发生,形成发病中心,之后迅速扩散。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在叶背形成水浸状小点(清晨有露水时较明显,露水消失后隐退),逐渐扩展成多角形水浸状斑,以后长出黑紫色霉层。叶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黄褐色坏死斑,多角形,最终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片致叶片枯死。抗病品种病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呈多角形或圆形,背面霉层稀疏或没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症状与霜霉病很相似,常因诊断不准确造成误用农药,贻误防治时机。

症状识别:黄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浸状褪绿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呈多角形,浅褐色。潮湿时叶背病斑溢出白色菌脓,病斑后期干燥时常穿孔或破碎。叶柄、卷须、果实和茎蔓也可受害,病斑沿茎沟纵向扩展,形成条斑,严重时病茎纵向开裂,染病瓜条有臭味儿。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1)前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后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2)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4)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