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春雨贵如油的下一句(农谚)

乐乐10个月前 (03-12)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谜底春雨

春雨贵如油的下一句是“下得满街流”。

有一首来自明朝,解缙作的诗《春雨》,全诗如下:“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整首农谚如下: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其实,春雨贵如油,贵的主要是北方。我国的北方是春旱较严重地区。春季承接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再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天多、蒸发强烈,往往易形成连续干旱。

此时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多,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分,因而春旱显得突出。这时候,如果有雨水降临,就显得特别宝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1、安下心来读书 (打一字)

谜底: 今?

解析:读书也可以说是“念书”,安下心就是把“念”字的心字底去掉,即谜底就是“今”字。

2、春随流水去,送来读书声 (打一字)

谜底: 梳

解析:“书”通“树”可看为“木”,“春随流水去”即“流”字去掉水,即谜底就是“?梳”字。

3、 读书不误人(打一成语)

谜底: 开卷有益?

解析:看书会有收益。即谜底就是“?开卷有益?”。

扩展资料: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春雨贵如油的下一句(农谚)

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到了汉代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做射履或射,就是源于此。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