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红日》读后感?
“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被战火烧的已经残破不堪可看上去却依旧鲜艳的红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峰顶。山下,一片欢声雷动,士兵们高举着枪杆,庆祝着战争的胜利。”
脑海中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了这里,当我放下《红日》,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恢复平静,心中仿佛有一团熊熊的火焰,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而燃烧,在为那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而燃烧。
《红日》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堪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的书籍。书中由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串起,再现了中国***与国民党在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孟良崮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号称国民党十大王牌军之一、五大主力之首、虎贲御林的第七十四师几乎全军覆灭!“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遁”。从中,我体会到了解放军们的勇敢,也感受到了***人舍生取义的精神。
中国***,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坚强的后盾,永远是最闪亮的那颗星星。***那种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献身革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国民政府有美国人支持,有顶尖的装备,有最先进的战斗武器,有充足的食物,而***只有普通的枪支弹药,而且还要经常忍饥挨饿地投身战斗,但他们有最勇猛的战士,最崇高的理想以及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就是***最终胜利的原因。
《红日》犹如一幅气壮山河的画,又像一首气势磅礴的歌。吴强老先生把人物写得正直,把一幅幅画作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有多少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而光荣牺牲,他们总是赴汤蹈火地与凶恶的敌人搏斗,用他们宝贵的生命,誓死捍卫人民的利益。烈士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一代一代的传颂下去。我们现如今幸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为他们感到骄傲。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回想起近代发展中祖国的艰辛历程,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大业而出生入死,正是英勇的中国***在黑暗之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光明的希望,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带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信念坚定地向前迈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使用“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设备打倒了一切反动势力,让伟大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光辉的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随风飘扬,让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模样。
现在,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裕,虽然我们没有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那段战争时代。以史为鉴,才能知晓兴替,才能使我们走的更加长远。
找教务老师、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教务老师在线等你来报料!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赞美解放战争英雄的诗句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 王凯
《红日》和《南征北战》是新中国**史上著名的红色经典作品,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在苏北鲁南一带的较量。虽然讲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故事,但故事背景及主要战役都与孟良崮战役有关。
这张照片是我在孟良崮主峰所拍,这个高地是当时74师的一个主要阵地
我们都知道,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是华东野战军,其实华野这时才刚刚成立,在此之前是两支独立的部队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什么将这两支队伍合并呢?
这就需要讲一讲当时的背景了。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开始后,处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附近的华中野战军对国民党威胁甚大,所以国民党必欲除之而后快。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其前身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而此时的新四军军部已随陈毅迁往鲁南重镇临沂,以山东野战军的名义作战。
华中野战军成为南京政府的主要打击目标,从1946年下半年,华野屡遭失败,军事压力极大,最后被赶出苏北,撤退到鲁南一带。华中需要有足够的纵深来转移,山东则需要华中作为掩护和屏障,在这个背景下,华中与山东两支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下辖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58万人。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先后发起莱芜战役和孟良崮,借大获全胜,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以沉重打击。此间,华野统帅陈毅在沂蒙山里行军,触景生情,填词《如梦令 临沂蒙阴道中》以抒怀:
临沂蒙阴新泰,
路转峰回石怪。
一片好风光,
七十二崮堪爱。
堪爱,堪爱,
蒋贼进攻必败。
啰里啰嗦讲了这些,其实都是《南征北战》和《红日》的 历史 背景。《南征北战》和《红日》不太一样,《南征北战》是虚写,片中人物和地点都是虚构的,比如敌张军长就是现实中的张灵甫,而李军长则是莱芜战役国民党总指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红日》是实写,主要描写了孟良崮战役的场景,片中国共双方人物也都采用了真实姓名,皆鲜活生动。而最令人称道的是**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已成为沂蒙山的一张名片。
首先要肯定,**《红日》《南征北战》都是根据我军解放战争当中真实的战史改编而成的。《南征北战》拍摄于1952年;《红日》拍摄于1961年——1963年。
两部**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完全两个不同的 历史 战争场景。《南征北战》取材于1947年,陇海路一线风起云涌,蒋介石的爱将——参谋长陈诚亲临徐州坐镇,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从而迫使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与蒋军主力决战,并将陈毅、粟裕部华东野战军消灭在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
蒋军意欲南北两路,对当时正集结在临沂休整的华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南路:整编十九军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兵分三路由台儿庄至城头一线开进,扑向临沂;左路:胡琏7个旅;中路:李天霞7个旅;右路:黄伯韬6个旅。
北路:李仙洲指挥三个军四个师由胶济路南下,直扑山东解放区在莱芜、新泰的后方基地。
南为主、北为辅。南路一线的蒋军主力呈齐头并进之态势,每日推进六公里。解放军与南路蒋军人数相当,但因装备略逊色于蒋军,无力对其分割或围歼,因此陈毅、粟裕迅速定计,置南路蒋军重兵团于不顾,瞒天过海,以解放军主力北上,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北线(凤凰山)李仙洲(**中的李军长原型)部队,一举歼灭了李仙洲所部五六万,这就是军史书上所记载的著名的"莱芜战役"。
再来谈**《红日》。
曾有人夸口说蒋介石"如有十个七十四师,便可以统一全中国。"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更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黄埔四期生的张灵甫(与中共元帅林彪是一期学员)向他的校长蒋介石夸下海口:"把新四军(指华东野战军)交给我吧!"蒋介石说,"涟水一战,证明第七十四师不愧为国军模范之师,打出了成绩,你是光荣的。"
抗战初期,在德安战役中,张灵甫指挥自己的部队,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取得"德安大捷",当时的剧作家田汉曾以此为题材,编写了一幕活报剧,"张灵甫"的大名,被作为一个英雄的名字传诵一时。
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之后,张灵甫在解放战争当中跟在独夫民贼蒋介石的身后,充当蒋的一枚反共反人民的棋子,充当急先锋,与人民站在了对立面,被以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将七十四全部歼灭于孟良崮地区,实在是 历史 的必然!
1947年5月,粟裕根据当时的战场态势,向华野司令员陈毅建议道"司令员,从现在情况来看,我们应该改变打敌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的计划,我们应该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纵队,以猛虎掏心的办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间楔入,割裂第七十四师与其他敌人的联系,将其彻底歼灭。"说罢,粟裕一挥手,作了一个砍头的决心手势。陈毅听了粟裕毫无拖泥带水的意见,他完全同意,"好!我们就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说罢,陈老总站了起来,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摔。陈毅若是决定了的事情,其战场上的态势,我军都是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着的。因此全军上下,在陈毅、粟裕的战略部署下,16日上午,陈毅、粟裕强令猛攻孟良崮,孟良崮山下,万炮齐鸣,战至下午,第七十四师残部被全部肃清,七十四全军覆没。
最后,我们以敬爱的陈毅元帅打下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后所作七律诗二首选一,作为此篇文章的结尾,词曰:"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肯定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次战役,但故事的背景肯定是一个,即以1947年自卫战争(当时还不叫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当 时尚 未称解放军,但已经不是八路军了)粉碎蒋介石对江苏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红日》是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在尊重 历史 前提条件下,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整编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发动向苏北鲁西南解放区重点进攻,被包围在临沂孟良崮全军覆灭的故事。**将小说搬上银幕,对国共两党当年殊死搏杀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特别对74师师长张灵甫给予了深刻的描写,是一步纪实故事片。
**《南征北战》也是一部反映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江苏山东解放区的战斗故事片。只是**从大时空的背景下,运用写实和虚拟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解放军一个营级战斗集体在桃村、摩天岭、大沙河与蒋军周旋以及最终将其消灭的故事。
《红日》与《南征北战》既有区别又有一致,**中时间、空间、人物、场景等等方面既有记实又有虚拟。《红日》倾向于纪实故事片,《南征北战》倾向于写实故事片。
《红日》和《南征北战》都是以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真实 历史 背景的,但《红日》更倾向于纪实,战役名称全用实名,敌方将领如李仙洲、张灵甫也用实名,更多地写出了双方指挥员的实际特征。而《南征北战》则更多地以虚构地名和人物艺术性体现了我军高超的战略战术,战斗、人物、战场都是将解放战争双方的许多特征集中于各自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已不仅仅是张灵甫、李仙洲的特征或陈毅、粟裕或低一级的王必成、皮定均的特征,而是艺术性地集中体现了双方的特征。简单举例,如莱芜战役中的李仙洲,本为黄埔一期、蒋介石嫡系,职务为指挥三个军(整编师)的绥靖区副司令官,职务要髙于张灵甫。这在《红日》中是明确的。但《南征北战》中的“李军长”却被塑造成了杂牌,职务仅为军长,已非真实的李仙洲。地名也把莱芜、孟良崮虚构为凤凰山、摩天岭。因此,这两故事片真实背景相同,但塑造出的形象、战役场景等,已各有侧重。
肯定不是一个故事!《南征北战》一开始就是在大沙河桃村一带阻击敌军为开始,然后又阻击了援敌,保障了华野主力全歼凤凰山之敌,最后反过来又追击敌人至大沙河桃村并消灭之!就 历史 而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原型是临沂阻击战--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现在看来**很有神剧的味道,因主角一团一营(四个连),先后完成了阻击同一个敌人,一个军(整编师)的进攻,最后,以还是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将军庙车站(火车站),而守军是一个团,并且阻止了两个团的反冲锋!还是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而**《红日》则是以二次涟水战役失败为开始,然后整训,莱芜战役,紧接着是孟良崮战役!原型就是王必成司令员的华野六纵的战斗经历!两者之间,除了有莱芜战役和同为原华中部队之外,完全就是两个思路的**!《南征北战》的象征意义重大——从哪里出来,再打回哪里去!《红日》则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事件
**《红日》主讲的是消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战斗前及如何歼灭74师的过程。《南征北战》**主讲的是陈粟大军及中原野战军(部分)配合作战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把国民党李仙洲部和74师张灵甫部捏在一起即在凤凰山歼灭的李军长部;南部大沙河一战歼灭的张军长部应该是大淮海战役歼灭杜聿明兵团部的简介。
从 历史 看,影片在遵重 历史 的前提下再加工上升为艺木真实。这样,即反映了 历史 上国共两军在山东及苏北地区的真实斗争,也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的支前行动和感人的画面。
这两部**的区别在于:《红日》是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再现;《南征北战》则是创作组在 历史 事实的情况下进行的编辑加工后的艺术再现。这两部**都是艺术珍品而不可多得。
**《红日》与《南征北战》说的不是同一个故事,但它们有相同的 历史 背景。
《南征北战》**拍摄于1952年,是取材于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但影片将莱芜战役和消灭张灵甫结合到了一起进行了艺术加工,突出表现出我军利用运动战大范围机动,从南到北歼灭国民党军获得两次战役的胜利。
1947年1月,蒋介石为消灭我华东野战军而调集重兵发起鲁南会战,为粉碎蒋军进攻,我华野于当年2月发起莱芜战役,一举将李仙洲集团6万余人包围歼灭其中俘虏4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鲁南会战计划。《南征北战》中的消灭李军长指的就是此,而后面消灭张军长则指的是消灭张灵甫,但影片并末直接指明,而是将两大战役进行了艺术加工。
《红日》拍摄于1963年,说的是1947年5月,蒋介石不甘鲁南会战失败,组织了24个整编师60多个旅共45万精锐对我江苏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中以整编74师,第五军整编的整5师和18军整编的整11师为核心,我华野以9个纵队加1个特种兵纵队共27万人应战,以一系列战术与敌周旋最终将张灵甫74师分离出来,包围于孟良固而全歼,是役,华野以2,3,7,10纵队打援,以1,4,6,8,9纵队围攻74师,经3天战斗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全歼张灵甫74师3,2万人。**《红日》就是以此 历史 事件为背景而拍摄。
据说陈毅元帅参于了《南征北战》的创作,但嘱剧组要拍成战争艺术片,不要按完全的真事情来写。源于战争,高于战争。所以战事是真的,具体怎么打可以艺术加工。
《红日》用现在说法叫“报告文学”,基本都是真实事件,但有细微的合理的加工夸张。
**《南征北战》应该是“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一部分。用“南征北战”里的精膸——走,达到了麻痹敌人、调动敌人、拖垮敌人,继而消灭敌人的战略目的。
《红日》是永恒的经典,《南征北战》是神剧,背景其实完全一样,但是六纵特务团绝对是治军不严的反面典型
1. 关于赞美解放战争的诗句
关于赞美解放战争的诗句 1.关于“解放战争”的诗句有哪些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2.关于解放战争的诗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3.解放战争 诗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
(2)仓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赏析]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4.关于“解放战争”的诗句有哪些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5.赞美“解放军”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解放军”的诗词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孟良固》陈毅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你们苦战的身影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就会筑起一道不朽的钢铁长城你们是祖国忠诚的儿女你们是时代可敬的英雄你们是无私无畏的勇士你们是最可爱的人你们就是青山翠柏你们就是江涛海浪和平——就是对你们最高的奖赏关于解放军的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称:人民解放军、解放军,英文: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英文缩写:PL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经过五次反围剿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1949年合并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部队陆续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军事机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组织而成。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总人数约200万人,是世界上现役兵员最多的国家军队之一。
中国的国防军费在2011年为9230亿人民币,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世界各国国防预算总额的8.2%,居世界第二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