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开见月明全诗
守得云开见月明全诗内容为: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
守得云开见月明出自《水浒传》。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说什么“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因为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化为乌有。理想与现实之间只有一线的距离,而要跨越这距离只有一心一意脚踏实地的努力。谁都会遇到暴风劲雨的情况,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乌云散去,看到明月。花儿盛开了,再次见到的时候,却已经凋谢飘零,不要让今生留下了残存的遗憾。
守得云开见月明是一种坚持和永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意思就是说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等到拨云见日,云散月明的一天。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到底,彩虹就会出现。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
拨开云雾见月明是什么诗?
该诗句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全文如下:
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
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
作品简介:《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 题罗贯中编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早期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之分,而“繁本”又分七十回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三个系统,其中以百回本为最古,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叙事详尽,内容完整,是百回本中现存最早的繁本《水浒传》,杨定见序、袁无涯刻本《水浒全传》则是该书众多版本中内容最全的一百廿回本。《水浒》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没有“拨开云雾见月明”这样的诗句。但是有“守得云开见月明”。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前一句是:“莫畏浮云遮望眼”。
“守得云开见月明”出自来自来自宋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引自《水浒传》: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
“守得云开见月明”shǒu dē yún kāi jiàn yuè míng是一种坚持和永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意思就是说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等到拨云见日,云散月明的一天。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到底,彩虹就会出现。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