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下联为什么是胡适之?
因为“胡孙”同“猢狲”,是猴子的别名,所以孙行者下联是胡适之。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这道题难住了大部分的考生。这道题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人们拟出四个答案。其中以“胡适之”对“孙行者”被称为千古绝对。因为“胡孙”同“猢狲”,是猴子的别名,因此,“胡、孙”成对。
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孙”对“胡”,姓对姓;“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行”对“适”,动词对动词;“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国学院导师陈寅恪教授命题,据说后来只有3位考生对上了,其中一位考生即今著名语言学家、北大中文系周祖谟教授。
扩展资料
陈寅恪出此题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字、声调、词汇、语法、文学等方面的国学水平。
他在《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考察了“孙悟空”之所以叫“孙行者”的民俗学原因:“印度的故事书《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传入中国,被南北朝的高僧僧佑改编为《出三藏记集》,吴承恩后来读到了此书。孙行者名字的来历,实为玄奘西天取经时,一个胡僧为之带路。胡僧与猢狲谐音,加之汉人好热闹,戏传为‘孙行者’。”
陈寅恪的出题说明:“对对子”包含了微观与宏观的文化,也蕴含了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中国新闻网--陈寅恪出高考怪题: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对下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