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年味之放“路烛”
青山若夫/文
1.
“长不过路,短不过年,松不过帽儿头,紧不过钱。”
元宵节一到,土家人的年就算过完了。时隔多年,从老辈子的口中,又听到了这句快要忘记的俚语。
这一天,农家人常常会感叹岁月的漫长,而年味儿的短暂。“帽儿头”是川渝部分地方的叫法,专指米饭。以前路边的馆子米饭是用甑(zèng)子蒸的,盛饭时用一小碗反扣在碗里,米饭形状颇似一顶帽子,故名。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多卖点钱,盛饭时就会将米饭弄松,食客们再添饭时就成“复饭”了,则要多加钱。食客们为了讥讽和戏谑,就编了这样一句“松不过帽儿头,紧不过钱。”
随着年岁渐增,负笈远游,想来已有十多年未在家过元宵节了。这次,因举国上下抗击新型冠肺炎,各处封路,不能远行,又重新体验了一番特殊的年味儿。
2.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人眼里,正月十五这天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天既是送年的远去,也是迎接耕种的开始,故会隆重庆祝一番。
除了丰盛的年饭,热滚滚的汤圆,夜里绚烂的烟火,土家人还会放“路烛”。
这一习俗,是古人祭星的遗风,为了祈求新年生活的美好,也增加了土家山寨的热闹,饱含了山民们朴素的敬畏与热忱。
小时候,“路烛”的原材料是松树下的松香,这是松油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树脂,易于燃烧,可做简易的蜡烛。
为在元宵节制作更多的烛火,我们会趁着天气晴好的日子上山去捡松香。在草木茂密的山林里,经常会碰到同村的伙伴儿,有时还会因争一块松香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如今想来也是一段独特的记忆。松香捡回来后,会将其熬化,用小木棒裹上就成了简易的“路烛”。
入夜后,暮色四合。山野中漫天的烟火放毕,大人孩童就集中开始放“路烛”。
在院坝四周、石磨上、房屋周边的路边、屋顶上都会摆满整齐的“路烛”。远远望去,像一条火蛇,温暖而灵动,宁静而热烈。在有些微寒的正月,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也让喜欢玩闹的孩童们穿行在寨子中多了些安全感。
彼时,河岸对面还住有几户人家,“路烛”燃起后,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即喊对岸的人家来“背跳蚤”。
跳蚤在农家人的眼里似乎代表着霉运,对牲畜和人都有很大的伤害,而那时处理它的办法很有限,农家人意在通过这样的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里害虫会少一些。
对岸听到这边在喊,也会高声回应,你来我往,回荡在寂静的乡野间,成了一种特殊的年味。
?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在爬坡上坎的乡野,没有城市的灯会,也看不见舞龙舞狮的表演,农家人就自发组织属于自己的灯会。这一晚,家家户户都会把所有照明设备点亮,家境殷实的大户,还会购买五光十色的彩灯悬挂在阳台之上。
站在故乡的高处,俯瞰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一排排房屋,灯火辉煌,一排排火蛇迎风而舞,成了一片光的海洋。天上皓月当空,人间孩童嬉戏,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温暖的画面,成了生命中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