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板桥霜前一句?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析: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会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商山,在陕西,征铎,车马上挂的铃铎;悲故乡,意动用法,因(思念)故乡而悲哀。檞,松樠。枳,似橘而小,花、实、壳皆可入药。驿墙,驿站的围墙。杜陵,在长安东南,借代长安。杜陵梦,长安之梦,借代仕途。
作品以商旅行役为主题,写背井怀乡、仕进无望之苦。
首联扣题,言早行之苦,言羁旅之悲。侵晨起来,车马出动,随着铃铎叮当,牵起一片愁肠。
颔联展开,具象其早。“鸡声茅店月”,晨鸡刚刚鸣叫,天边还有月色,就从茅店中起身了;“人迹板桥霜”,板桥上的秋霜,被早行的人和车马碾踏过去,留下了印迹。
颈联写路上所见。“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树叶开始飘落了,洒满了山路,而迟谢的野花还在开放,悲凉中有那么一点点明丽。
尾联抒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因从“驿墙”而起,驿站是官办的招待所,因而想到京城,想到仕途,想到宦游蹀躞的处境。这些都是梦啊!眼前所见的,却是满塘野鸭和野雁,在曲水中游动。何其凄凉萧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解释,以及作者和出处。
首先,这并不是郑板桥的诗,而是唐代温庭筠的。
原诗是: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妙句之妙)
李延祜
写法奇特,全是名词排列,但却前后有机有序。一声两声
鸡唱,衬托着村店的寂静,唤醒了茅屋小店的行人,抬头望天,
残月斜挂。惨白的月光下,小村茅店,阴影参差,一片朦胧,
他人仍在安睡,行人却已登程,匆匆上路,板桥结霜,留下人
迹。早行更有早行人,难免生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感慨。见人
迹而不见人影,无人结伴,秋寒袭人中,只好踽踽独行。这就
是两句诗创造的意境,黎明秋色,萧索凄清,不见一个情字,
却充满了行人辛苦凄楚的情怀。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