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事上磨炼三境界

百变鹏仔1年前 (2024-03-16)阅读数 9#古诗
文章标签自己的事情

第一境界:知道做不到

1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绕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

——《答周道通书》

我片刻工夫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若能与朋友讲论研习,一起探讨,我的志向才精健阔大,才会更有生机,如果三、五天不与朋友共同研讨,便觉得志向微弱,遇事就会陷入困顿,疲劳,还会常常忘记自己的志向。

第二境界:刻意练习,精准做到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与王纯甫书》

王阳明能在贵州龙场悟道,受尽委屈,磨难,最后悟出圣贤之道。我们不要因为外界的阻碍,放弃努力和追求。好刀就得磨,好金就得炼,所以事事物物都是来成就、磨练我们的,每一次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砺。心诚则精金。

事上磨炼三境界

作为现代人,我们平时衣食无忧,遭遇挫折困苦的机会要比古人少得多。如何通过日常来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性?不被日常的安逸所腐蚀呢?唯有自造出一个可以随时敲打自己的锤子。经常捶打磨炼自己,我们会感到身心疲惫与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人会因为我这块铁,锻造得越来越精纯,而为我感到高兴并受到正面影响。而我们自己也经过锻打磨练后,越来越好优秀。

第三境界:一以贯之 休心

3.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答周道通书》

人做学问,一生也只是为了这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正所谓“必有事焉”。如果说,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可不对心之本体加以培养,那么还是把它们当成两件事了。“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情一来,只是尽我的良知来应对它,这就是所谓“忠恕违道不远”。处理事情会有善与不善,遇到事情会陷入困顿,无序的问题,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牵制,不能切实去做致良知功夫的缘故。

天下事真的是"无巧不成书"。

昨天和同事聊起工作上的一件事儿,我谈自己的想法时,大概是略微理想化了一些,同事取笑我说:"你现在怎么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我想他大概是看过我写的一些"鸡汤文"才有此疑问吧。今天早上,我骑车上班的路上,收听了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里面讲到一则王阳明和他的弟子的对话,恰巧就讨论的类似的问题。

这则对话记录在《传习录·陆澄录》中,故事是这样的:

翻译成白话大概是:王阳明的学生陆澄心有疑惑,就问:我平时没什么事儿的时候,感觉自己修为境界挺好的,心境也安宁祥和,但是一遇到事情,就把持不住情绪,心神不宁,做事情也常常失败,这该怎么办?王阳明答到:这是因为只懂得一味的静养,而没有在实际事情上做到克己、自制,只喜欢静养,就会养成好静厌噪,好逸恶劳的习惯,而外部环境是不可能静止不动的,必然会有突如其来的状况,这时候心态就会乱,不知道怎么应对,所以啊,一个人,只有不断的通过做事来磨练自己的心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心才不会乱,处理事情也就镇定自若、得心应手,这样才能做到静时心定,动时如静的人生境界。

我的大多数文章都有关精神活动,虽然也多会引用一些心理学博士、神经领域科学家的理论,但所有的感悟无不源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文章更是当日的经历所引发的思考。如果各位细心一些的话,会发现日期临近的文章在选题上也会比较接近,原因就是它们通常和我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我当然也会把一些读过的书中的观点分享给朋友们,但所有这些观点一定是我真切感知到的,绝不会发无病之呻吟。

我也非常赞同在尘世中修行,认同生活中所有的境遇都是对你内心的考验,人处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心路历程。我自己经常把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当成是心智成长的机会,也因此多能够坦然、积极地面对。我在文章中不断给别人讲情绪管理,但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时,却也从不刻意掩饰突然而发的情绪,只要自己可以掌控它和它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可以了。人活在世俗之中,是场景的一部分,每一次在世俗中的遭遇,都会让你的内心成长一点点,从而让你能够更从容地活在世俗当中。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他的物质世界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应该是虚实交互融合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大体也有此意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