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事上练,心上磨,致良知什么意思

小肉包7个月前 (03-16)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良知本体

事上练,心上磨,致良知的意思是:通过实践来修炼内心,从而达到良知的境界。

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结晶,“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良知更是人心,或曰心之本体。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致良知是良心的彰显和善性的扩充,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增益,“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对于人生而言,致良知就是修身,修身既要有本体,又要有功夫,既要在心上用功,又要在事上磨炼。良知是本体,没有良知,致良知无从谈起,也失去了目标。孟子是良知概念始作俑者,说明“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是良知的拥趸,认为良知是先天内在于人的善性和道德之心,“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致良知的途径是知行合一: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就是要在事上磨炼,而不是单纯的冥思苦想和闭门修身养性,“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知行合一是从源头上消除恶念,鼓励善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说明在道德实践中,善的知比善的行更重要,恶的念头比恶的行为更加卑劣。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就是因为知行分离,容易使人轻视知而重视行,不注意从思想上克服不善的念头,最终导致了恶的行为。

好事多磨下一句怎么幽默的回答

事上练,心上磨,致良知什么意思

关于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是什么意思如下:

“心中磨”,磨的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事上练”,给了人们破壁求真的方法,“致良知”,则是最终目标,最终要抵达的精神世界,整句话有目标、有信心、有方法,是每个普通人马上就能做的,但万事贵在坚持做,长期做,毕生做。关于阳明心学,近年成为民间显学,机场书店必卖读物,而且归到“成功学”那一栏。

其实这样反而阻碍了心学普及的进程,增高学习门槛——不过转念再想,这么一种学问,有着高门槛才是合情合理的吧,门槛的表现形式不一,有时棒杀,有时捧杀,但古往今来,最大的门槛恰在人们心里。对于“知行合一”,有句更通俗易懂的话:“事上练,心中磨,致良知”。

要有知行合一的觉悟。

心学较之以往哲学门派最大的不同就是格物致知,承认并重视“知道了”和“做到了”之间巨大的鸿沟,并给予了跨越鸿沟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在每个当下、每个意念、每件小事上做到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既是心学,也是实学,知行合一的本质是知难行易,既是说“知”是“行”的基础,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事之成”,觉悟真知是为最难,真的透彻明白了行动起来并不难,也可以理解为知行合一的本质是知行本一,知与行两者本来是一体两面,浅知则浅行,深知则深行,好过于不知不行,或者只知不行。

要“用心”做事。

需要你秉承自由意志,而非囿于环境、规则和习惯去做任何事,就都是在致良知,这个过程是你在逐步回归本心、明心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都是因为一些外界事物。当你的情绪波动较大时,你会看不清这个世界,只有在自己内心平静、稳定下来时,才能认真对待这个世界,感受身边的一切。

王阳明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事在心上练”。即使在剿匪之时,他也能静下心来讲学。话说再多都是空的,真正在面临危机之时,能够泰然处之,淡定自若,才算是修炼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了。

这句话下一句可以这么回答:磨合磨合,感情更合。

“好事多磨”下一句可以幽默地回答:“磨合磨合,感情更合”。这种回答利用了“磨合”的双关含义,既表达了事情经过许多困难和挫折,又暗示了经过磨合后,感情会更加融洽。这种幽默的回答能够给人带来轻松和愉快的感觉。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