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爱情是如露亦如电。什么意思。
“如露亦如电功如梦幻泡影,当做如是观”,这句是佛经里说的,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要这样看,这些东西都不长久,一下子就过了只剩下一场空。把爱情放在这句的前面无非就是说爱情这玩意,玩玩就过了,最后只有一场空。——千万不要理解为像露水那样美丽,像闪电一样灿烂,那样可就完蛋了。
不要说我刻薄,我其实反对这看法。我相信爱情可以很持久,关键是在爱情里的双方是否愿意不断地去经营它,补充它,而不是一味的索求无度而已。有点像夫妻两存钱买房子,双方越是无私,最后钱就越多,可以住的房子就越大越舒适;而越是自私,甚至光知道从购房款中拿钱出来花,最后结果就是没有房子住了。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末尾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万事万物皆如梦幻泡影,此刻有彼刻无的无常啊。只有深入观想其无常,心才放得下,才不会生烦恼,才不妄想。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有为法"中的"法"是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有为"是指由因缘(条件)构成的.
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因为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 所以一旦川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会消散)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佛教空观的一个经典表达。
楼主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佛教哲学,可以去看看台湾释圣严大师的《正信的佛教》。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佛教思想的介绍小册子,但是介绍的非常到位。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要用到唯识宗的“五位百法”,您可以深入研究。
一切有为法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梦幻泡影
“如”:与····一样,好像·····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著。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不永恒的存在。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应当这样去体会、观察、了解这个世界。
您可以看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听说江居士证得三昧。
有为法,即是因缘所生、造作的、生灭的、妄想的产物。
佛性是无为的,您可以看看《六祖坛经》。但是最巧妙的是空不离开有,有不离开空,空有不二,真空妙有。
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
空,是指因不著一切法,故而能包容一切法,明了一切法,应用无碍的广大境界。——界文法师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世尊告诫我们凡人修法,纵使千万岁,也未必成果,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世间一切有所为,或者有所不为的法,都是凡人的执著,所为或者所不为在世尊看来都是一样的,那么怎么摆脱呢,就是把这些法都视如梦幻泡影,视如朝露,闪电,一切都是瞬间,一切皆为梦幻,当然事实上凡人是无法理解的,那就先作如是观,也就是先这么看,虽然不理解,没能顿悟,但先这么看,说的简单点就是一道题目不会,先看到答案,从答案的思路倒退,也未尝不可。
此段偈语原文出自《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著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著(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著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一切有为的法,如我们造的房子,我们的财产,我们的爱情。亲情。这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一瞬间就会成为过去,一瞬间就会消失。像早晨的露珠,雨天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
应作这样的观想。
比如我们回忆童年,是不是如露亦如电,转瞬就没了?一个老人回顾他的一生,也是这种感觉,一辈子,闪电一般就过去了。所以庄子也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间隙的意思),忽然而已。
人一辈子,一下子就过去了,那什么才是要紧的呢?
回答是:万般不带去,唯有业唯身。世间的一切都带不走,唯有你自己造的业,紧紧跟随着你,决定着你的将来。
业,分善业与恶业。自己做的善恶,紧紧跟随自己,决定着自己将来的幸福与痛苦,这也是我们的老祖宗苦口婆心地要求我们积德的原因。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天涯论坛给的解释:
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最简单的比喻就是水和波浪。当水面平静如镜,这个时候的水是“无为法”。当起了风,水面有了波浪,这个时候的水是“有为法”。
一真法界,佛法里也叫“真如”、“涅磐”、“法身”、“本来面目”,就是那平静的水面,就是“无为法”,这个时候没了任何的波动现象。没有了光波,没有了声波,没有“色受想行识”一切波动,整个世界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的一片空寂,但这片空寂里却能生出万物,“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当“无明”的“风”吹过来,水面出现了波,也就出现了形状,这就是“有为法”,你所有能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真法界产生的波动,所以凡是有相的,皆是有为法,我们娑婆世界是有为法,极乐世界也是有为法。
只要是“有为法”,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不可能让水面的波稳定下来,水面最终要归于平静,平静是永恒的,波动是暂时的。
所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所比喻的东西,“梦”、“水泡”、“电”、“露”都是不稳定的代名词。需要细心品位。
亦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佛教用语,主要意思是,喜怒哀乐,所有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都像梦幻、泡影、露电一般,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都是稍纵即逝,应保持平常心。
如佛家所说: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梦、幻、泡、影、露、电。被称为六喻或六譬。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金刚经中的偈颂。是说世间所有一切皆如梦幻,虚妄不实,刹那生灭,如早晨的露水亦如闪电。很难懂。如**放映机,镜头每秒钟开关二十四次,即每秒钟二十四张底片,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虚幻相以为是真实的。而佛告诉我们,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假象是一组合相,最基本的物质是一个,**的底片。而这个假相的生灭不止一秒钟二十四次。佛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次生灭,我们一秒钟万弹指四次。那就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以为是真实的,不能辨别。看到这个真象是大乘八地菩萨。定功之深可想而知。我们的身体也是刹那生灭,细胞不仃的生灭组合,刹那不住。世间一切皆是无常,皆将败坏。只有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是真实的(心性)。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万法都是它变现出来的,佛菩萨经过修行证得清净无为心性,回归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譬如梦中境界从何而来,佛把能现梦境的东西比喻作心性,梦中有山河大地,亭台楼阁,亦有七情六欲,人在梦中都以为是真实的。醒来以才是幻。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正在梦中,只有不变的心体才是真的,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而佛菩萨虽已得大解脱,不生不灭,于禅悦中化现无量无边身度化众生,大慈大悲只为将众生从迷梦中唤醒。因为佛,众生,一切万法皆同一佛性所现,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与众生同为一体。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诵的解释!
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
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说,本科大旨已明,兹再详细说之。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此中有二要义:
(一)凡夫之所以为凡夫者,无他。背觉合尘,向外驰求耳。何故向外驰求?无他。分别幻相,贪著幻相耳。何故分别贪著?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故今入门初步,先须令其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无穷,说亦说不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义,必应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光明全暗。太阳看不见了。此亦如是。妄念纷动,未曾暂停。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轮回者,生灭之意。寂者,无声。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
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实则生即无生。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
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由是言之。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换言之。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功德何可思议哉!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
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
此与序分所序穿衣吃饭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远人,即在寻常日用中。须于寻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萨,便在里许。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礼佛诵经诸事,当视同寻常日用,造次颠沛弗离。而又行所无事。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萨,亦在握矣。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者。今乃知诸佛及法,皆从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是如是梦幻泡影露电等观出耳。
佛经中所说有为法之譬喻甚多。梦幻等喻之外,如乾闼婆城、水月、树橛、绳蛇、空花、兔角、龟毛、等等。其大旨,无非显示万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认以为实。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魏译金刚经,其喻有九。曰: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秦译则约之为六。多少虽殊,理则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谓江山千古也。虽整个世界,未遽坏灭。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沧海,时起变化。足证时时在成坏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经验之事。原非理想之谈。
且楞严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有漏微尘国,有漏,明其必坏。微尘,明其其细已甚也。三有,谓三界也。此段经文,是说晦昧之虚空,在大圆觉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沤,即泡也。而微尘国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灭时,且无晦昧之虚空,何况三界耶!一切学人,常当观照此理。所认之虚空,尚是晦昧的昏扰扰相。尚且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算哉。岂可遗弃包含虚空,囊括三界之真实圆明性海。而认一渺小脆薄,成坏无常之浮沤乎。
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实则无。此身亦然,虚妄现有,考实则无。譬如镜中人影,因照则现。肥瘦长短,纤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南岳思大师曰:净心如镜,凡圣如像。此明身之可见,因净心本具见性。犹如像之可见,因明镜本具照性。岂可因其可见,遂误认为实有!且净心之见性中,本无此身。不过见性发现之影耳。亦犹明镜之照性中,本无此像。不过照性发现之影耳。以上所说,犹是以幻身望于净心,明其为净心所现之影。若约幻身当体说之,亦复如影。何以故?除五蕴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蕴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沤。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又莫非虚妄。(名曰妄想,故是虚妄。)然则即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况五蕴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实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执著以为实有者。识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识心如幻,(前言世间即是戏场,一切众生即是戏埸中脚色,莫非识心业缘之所变现,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虚妄非实。则其余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众生,虽知身心世界非实。或犹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之观。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电。露则日出而晞,留不多时。电则旋生旋灭,刹那而过。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观之。即是观于万事如梦,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观,是别。如梦观,是总。
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也。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故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此义前已详谈。
今再以三性三无性说之六喻中随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无性之理。兹且约总喻如梦说。余可例知。
三性三无性,见于楞伽经,及法相宗各经论。此为相宗精要之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琐细处剖晰。虽将一切法相,剖之极详。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当知三性三无性之义,学性宗者,亦应通晓。因此义贯通性相。若知此义,则于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盖上来所说如梦观,尚是总观大旨。若依三性三无性之理观之,则更入深微矣。
何谓三性?(一)遍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计执者,谓普遍计较执著也。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谓之分别性。此是妄想,云何称之为性耶?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实性而别有也。但相宗名为遍计执性,是单约凡位说;性宗名曰分别性,则兼约凡圣说。圣位之分别性,是明其应缘示现,对机说法,丝毫不爽。似有分别,盖约众生边望之云然耳,非谓圣位尚起念分别也。当如是知。
总而言之。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而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慧剑,无坚不摧,无无明烦恼而不破也。故应如是演说,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