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初心不忘似清风--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乐乐7个月前 (03-16)阅读数 4#古诗
文章标签苏东坡东坡

提到苏东坡,相信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都是诗词文章、风流逸事、朝云暮云 。

这是另一个苏东坡,一个视百姓福利为己任的苏东坡,一个如清风般度过一生的苏东坡,一个诗词文章之外的苏东坡。

我们熟知他的诗词文章、风流逸事,却不知他终其一生都是老百姓的挚友。

林语堂先生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翔实的史料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这位旷古奇才坎坷波折却无所畏惧、清风明月般的一生。

林先生说,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如他自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他的一生是为百姓谋福利的一生。虽历尽坎坷和磨难,却始终不改初心,以一身浩然正气,行走于天地之间,虽百折而不弯!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当时似乎是只有他一个人关心那千里荒旱,流离饿殍。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苏东坡一0三六年生于四川眉山,幼读诗书,即有志于成为为民请命的人。史载苏母教子读《后汉书》时,有一篇《范滂传》,乃后汉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时,书生儒士忠贞廉正之人反抗小人统治,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的故事: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读完此传,小东坡抬头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一颗济世为民的种子就这样深深种下。 ?

东坡20岁时与弟弟苏辙同中进士,此后经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东坡都不曾忘记此一初心。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身处何境,所忧者皆为人民之事。

东坡初登进士之时,即以文名大噪京师,帝、后皆爱其文,故此,东坡若想为自己谋高官厚禄,那真是易如反掌。但其初心即如其父苏洵曾言:身为读书人之所以愿居官从政,欲有以报效国家也,否则,为一寒士足矣。

王安石变法期间,东坡任职史馆,虽官卑职小,且只限于执笔为文,与行政毫无关系,眼见得新法弄得市场萧条、经济破产、农民家败人亡,怨声载道,忠臣良士凡反对新法者俱遭贬谪流放革职,东坡怒不可遏,数次上书皇帝,洋洋万言,直言新法之弊病,并告诉皇帝,千万不可凭借权利压制人民,又警告皇帝说,若以为用专断的威权必能压制百姓,则诚属大错。“今天下有心者怨,有口者谤。古之君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者,似不如此。。。。区区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谨昧死以对。”

东坡在明知反对新法会惹来大祸的情况下,仍然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进谏,虽有性命之忧,“但我不坦诚进谏,舍我其谁?皇帝若想杀我,我死而无怨。”

果不其然,苏东坡立遭罢黜,被贬杭州、密州、徐州多地。但无论何种情形之下,东坡始终不忘初心。

他写了大量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以诗歌的形式把民间的真实情况上达朝廷,并且不断上书论税政,论征兵法,请皇帝废止所得税。在民间的苏东坡成了百姓所爱戴的苏东坡,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

在徐州任上,洪水泛滥,水深达两丈九尺,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几十天不回家,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慌。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他在泥里跋涉,亲自到军营去恳求他们协助抗洪,全城得以得救,他不仅治河成功,还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因为那时候监狱中满是因违反新政而被关押的老百姓。?

苏东坡一向嫉恶如仇,他在不断的写诗、上表痛陈时弊中再次惹怒了当权派,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苏东坡,意欲置之于死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幸好皇帝知道他于心无愧,所以得以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在黄州,苏东坡成了一个真正的农夫,自耕自种,与农民匠人为友,虽无职权,仍为民间事而疾呼。当地有杀婴恶俗,他除了给当地太守写信请除陋习外,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用以救济婴儿。

任杭州太守期间,苏东坡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得以见到的美丽西湖,乃苏东坡的一大功绩。当时的杭州城,运河上混乱不堪,淤泥乱草丛生,居民用水困难,苏东坡建水库,敷管道,疏浚河道和西湖,亲自和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工作,费尽心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得无以复加的西湖。

饥荒即将来临之时,苏东坡心急如焚,他告诉皇族同僚:“我一夜无法入睡。对那些难民我总得帮助他们一点儿才对”,他不断给朝廷上表,呼救不停,他还请求朝廷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为此他契而不舍地为老百姓呼吁了六年才终于如愿以偿,解万千百姓于水火。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严厉的迫害,这一次苏东坡被流放到遥远的岭南,官阶一贬再贬,穷困到生活难以为继的地步,但即便如此,依然初心不改,对当地老百姓的福利,他还是视为己任。

虽无职权,他尽量运用自己的影响力,说动当地官员,为惠州城进行诸种改善革新,减免百姓捐税,为广州城百姓建设饮水工程,创建公立医院,推广插秧用的“浮马”。

苏东坡被再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此时,苏东坡年已六十,岛上无肉无米,生活异常艰难,但他那不屈不饶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他与当地老百姓为友,教他们采药制药,给他们看病,真正是生命不熄,战斗不止。

他那光辉而伟大的一生,终于在耗尽最后一口浩然之气后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人民,但是,他那伟大的人格和心灵,却万古不巧!今天,我们诵读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法和绘画,传颂他的故事,一千年来,他并未曾离我们而去。?

我们需要这样的苏东坡,需要苏东坡这样的官员,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官员!

苏轼被贬海南遇赦后,回来的途中在江苏常州因病去世的。具体细节如下:

初心不忘似清风--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元符三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在临终前,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充满了自信与达观,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告诫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了,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并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崇山下,子为我铭。’”几天之后,他似乎有点起色,让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

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绝望,他在杭州期间的老友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维琳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诗。维琳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鸠摩罗什为印度高僧,在汉末来中国,独力将印度佛经三百卷左右译成中文。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国和日本的佛法即属于此一派。鸠摩罗什行将去世之时,有几个由天竺同来的僧友,替他念梵文咒语。纵然这样念,但是鸠摩罗什病况转恶,不久死去。苏东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后秦书》中,读过他的传,还依然记得。在《纪年录》中亦有记载:“径山老惟琳来,说偈,答曰:‘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乃能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摩什,神咒真浪出。’琳问神咒事,索笔书:‘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并出一贴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尤,非命也耶!’盖绝笔于此。”此为苏东坡临终前的疑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维琳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在他耳边大声地说:“端明!不要忘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苏东坡却轻声叹道说:“西方不是没有,但我这里使不上力气。”常州诗人钱世雄(又名济明,晚年自号冰华老人)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更应该用力去求啊!”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亦有记载他们三人的答回: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公曰:“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钱世雄曰:“至此更须著力。”答曰:“著力即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下卷四十五)语遂绝。宋·周火军《清波杂志》卷三亦有此记载。在《佛祖统记》卷四十六云:“七月,东坡苏轼卒于毗陵。”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