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要遵守哪十大戒律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戒〕,谓人若*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故以不邪*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不邪*者,谓不行邪*欲事,即是止*之善。既不邪*,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政权,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政权。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盗窃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奸*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财物。
三、* *谓*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密宗十四大戒,是密乘最主要的根本戒,它的梵语叫做“尼授婆(毕)黎德三昧耶”(NTE—S—BI—LIE—D—SA—MA—YA),译成中文的意义就是“根断”或“根堕”戒;也就是说,每一个学密宗的人,如果没有遵守这十四戒其中的任何一戒,他学密宗的根就断绝了。断了学密宗的根,任你如何用功修持,也得不到成就,这生会受到可怕的不好预兆,将来又会堕入金刚地狱,所以叫做根断(堕)戒。因此学密宗的人,遵守密宗根本十四戒,是自己能够得到成就的根本。密宗十四根本戒是:
一、--对于上师身口意不恭敬。
第一戒是不信任上师。因为对上师不生信任,就是不信任上师所传的密法,由于不信仰上师所传的法,你学法就无用了。
对上师不恭敬,就是对上师不信仰。因为信仰上师,自然会恭敬上师,如果不恭敬上师,就表示对于上师不信任。不恭敬上师,主要有三种:
1)对上师的身不恭敬,是指对上师的身有关系的。譬如说:请上师上座,就不得坐在上师的座位上,又不得从上师的衣服上面走过去,脚也不能踏到上师的身影等等。
2)口不恭敬上师,就是不听从上师的指导,不仔细听上师的传法等等。
3)意不恭敬上师,就是学法不认真,自己听作所为,都没有按照上师的心意去做。譬如说:上师的心意,想要雕刻一尊一尺高的佛像,你自己却认为二尺高的最好,因此没有上师的允许,你就自作主张,雕刻二尺高的佛像。这样就是对上师的意不恭敬,不恭敬上师就是犯金刚罪。
二、对显密律义不遵守。
第二戒是不遵守戒律。也就是说:放弃菩萨心,不遵守显密菩萨律仪。显密律仪有很多,这些都要自己亲自去修学,才能了解。
如果以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放弃菩萨心”,就是人家有困难,你不同情他,不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他人解决困苦。因为学密宗的人,必须要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是违反(不遵守)密宗戒律。
三、对金刚兄弟起怨诤。
第三戒是挑拔是非,就是在金刚兄弟之间,做玩弄彼此不团结的口舌。
比如说:有人在无意中,讲到某一金刚兄弟的脾气很坏,当你听到此话时,你就去向对方说:“某人说你脾气很坏。”虽然你对他说的,没有多加话(按照你听到的话说出来),也算是挑拔是非。因为对脾气坏的人来说,这难免会惊扰他的心。
这一条戒,也是修学密宗的主要戒之一。如果有人对金刚兄弟挑拔是非,众金刚兄弟的心,就不能得到安宁,无法静心修持,因此而犯不清净的三昧耶(戒),这是非常严重的。
嫉妒金刚兄弟学法,也是犯金刚罪。因为密宗里面的密法很多,而各人的根器不同,不能够每一个人都学同样的密法。
四、忘失慈悲心,嫉有情乐。
第四戒是阻碍众生的安乐路。学密宗的人,必须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而菩提心是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生出的,失掉慈悲心,就不能够成就佛道。
忘失慈悲心,就是舍弃救度众生的心。因为众生自从无始以来,都是受尽种种苦恼逼迫,现在因为你救度他,才能够使他得到安乐,而你却舍弃饶益众生的慈悲心,使众生不能得到安乐。学密宗的人,嫉妒众生的意乐,就是断绝自己的菩提路,也是犯金刚罪。
五、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
第五戒是不救度众生,放弃菩提心。因为无上(大乘)密宗的一切密法,都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的,如果怕救度众生的种种困难,而放弃菩提心,就是没有尽到菩提心的责任。
六、毁谤显密经典非佛说。
第六戒是毁谤大乘佛法。如果有人这样说:“大乘经典非佛所说,密宗就是婆罗门教。”这就是毁谤大乘佛法,犯金刚罪。
七、灌信不具授密法。
第七戒是不得轻说密法。如果对不信仰密宗的人说密法,会引起他毁谤密乘,使他增加严重的根本罪业。所以,对不信仰密宗的人轻说密法,犯金刚罪。
八、损苦自蕴不如佛。
第八戒是说:损坏自身,就是毁灭即身成就的根源。对于自己的身体不加保重,即等于不珍重“即身成就”,就好像废弃佛道一样。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够得到即身成就。
学密宗的人,如果修学不如法(无益)的各种苦行,使自身受到冤枉的痛苦而损坏到身体,就犯了这一条戒,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九、偏废空有,不学空心。
第九戒是说:学密宗的人,不能有“反见(毁谤)空”与“断灭空”的思想。
偏有就是毁谤空——执着世间法实有。废空就是断灭空,变成天然外道。修学密宗的人,应该要不偏空,不执有,行在中道,才能得到成就。
十、与谤佛破法恼害众生者为朋。
第十戒是说:不得与毁谤上师(密宗)、三宝的人做亲友。如果与这些坏人做朋友,他的破戒和业障,会影响到你自己不能得到成就。
十一、自矜胜法,忘失密义。
第十一戒是说:学密宗不能有自高自胜的心,因为有了这种自高心,就失去了学密宗的意义,本来修学密宗是为成就佛道与救度众生。
十二、不说真密法,障破善根。
真心要学密宗的人,不对他说真实密宗,使他伤心失望,是不可以的。
如果有人想学密宗,来请问你学密宗的意义,你必须要将你所了解的告诉他。
十三、法器及密法材料不完成。
第十三戒是法器及密法材料必须要完整。密宗的一切密法,每一密法都有它所需要的法器与密法材料。比如说:学无上密宗的人,应该先要准备念珠(种类甚多)、金刚杵、铃、阿玛人(手摇鼓)、嘎巴腊、作宝瓶、尊胜宝瓶、金刚偃月刀(弯刀),及其他各种密法材料等。有些法器不一定一时都能用到,但过了一段日期,可能需要用到,所以要把它先准备好。
十四、毁谤妇人慧自性。
第十四戒是口意不净妇女,也就是说:不能随便乱说女人的坏话。原因是:三世诸佛在未成佛道以前,都是由女人所生的,也有不少乘愿再来的佛、菩萨,化身为女性以救度众生,所以不能随便乱说女身不好,也不可以说女人不能得到即身成佛。显教“妙法莲华经”中,龙女八岁成佛,就是女人即身成佛的明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