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黄帝内经》简读

小肉包11个月前 (03-17)阅读数 8#古诗
文章标签阳气阴阳

作者本意:

黄帝与天师继伏羲《易经》、神农《神农本草经》之说之基做《黄帝内经》以详尽了天地人共荣共存公天下之法技并留下了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贤圣之预戒。

内容简介:此经是世间万科圣典,儒道之源。盖自结绳以后,《本草》、《内经》即与民生、民行均重于世,是国学之本之根之源。因时代久远,难免会有散失错误,幸经历代前贤整理,现存《素问》八十一篇,而其中第七十二篇和第七十三篇已经忘失。《灵枢》八十一篇。

学习重点:

一、《素问》

如何才能尽终天年: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半百而衰的原因: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圣人对民众的教导: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和与阴阳、调与四时为养生调病的总原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阳气的作用: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岐伯曰:(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五藏应四时图:《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五方

五色

五藏

开窍

病在

五味

五行

五畜

五谷

其应

五时

五声

其数

五养

五臭

东方

青色

惊骇

草木

岁星

南方

赤色

五藏

荧惑星

**

舌本

镇星

长夏

西方

白色

太白星

皮毛

北方

黑色

二阴

晨星

8、外感病所害: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9、治病的法则: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10、十二藏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1、以表知里的藏象学: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12、以五脉判断疾病: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13、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14、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15、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16、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17、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18、百病生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9、五脏闭阻不通的表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气喘息,痹聚在肺;*气忧思,痹聚在心;*气遗溺,痹聚在肾;*气乏竭,痹聚在肝;*气肌绝,痹聚在脾。

20、有余不足的症状: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肺藏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21、邪之所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22、治病的法则: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23、阴阳篇: ?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成形

化气

生浊

生清

浊阴出下窍

清阳出上窍

浊阴走五藏

《黄帝内经》简读

清阳发腠理

浊阴归六腑

清阳实四肢

水为阴

火为阳

阴为味

阳为气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酸苦涌泄为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泻为阳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

西北

东南

秋冬

春夏

收藏

生长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内为阴

外为阳

腹为阴

背为阳

藏者为阴

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冬病在阴

夏病在阳

春病在阴

秋病在阳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24、五味篇:

(1)、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2)、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3)、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4)、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5)、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6)、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7)、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8)、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9)、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10)、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25、六*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胜热,湿伤肉,风胜湿;热伤皮毛,寒胜热;寒伤血,燥胜寒;

26、七情篇:

(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2)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3)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灵枢》

1、用针者应掌握好时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2:用针者应掌握好补泻的原则: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用针者应掌握的持针要领: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五藏六府所出之处: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用针错误的结果: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十二原治病法则: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神门

灵道

少海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大陵

间使

曲泽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谷

京谷

昆仑

委中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丘墟

阳辅

阳陵泉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足三里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小海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曲池

7、针刺应顺应四时气候: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8、邪气伤人的途径: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9、阴阳的不同症状: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10、病在上下的不同治法: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11、针刺的禁忌: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12、五阴气绝的症状: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13、十五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五脏与七窍的关系: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

六气不足的表现: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四海有余不足的表现: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各脏腑胀的表现: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支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五藏的背腧穴:岐伯曰: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无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谷之五味: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味偏多的表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喝。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刺诸阴阳的方法: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

三阴三阳气之多少: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学习方法:熟读全文无生字,背诵深思重点部分。

学习目标:能结合《三张处方草稿》准确判断人的阴阳善恶虚实,在仁术救助时以身教榜样,自己先实行验证得到实益后再因人而异指导求助者衣食住行,起居,性,运动模式。待人接物等百姓日用。用仁术法技对求助者的病苦进行救治,以达到扶正祛邪,让求助者身心信仰全面康复。用于指导《行为修正》《药食不分》《外法外用》《识物耕作》学科的修学。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医药研究所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段(1)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徐文兵讲,在《黄帝内经》中这一段是一个比较难讲的段,它讲的主要是天气不正常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地正常的变化,这一段主要是讲,如果天气反常的话,你应该怎么办?(很多人说,这一段是“错简”,建议翻过去。)

实际上这一大段讲的是“阴阳之道与养生”。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气,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清澈的,它是一种能量。地就是有形的,如地势。我们经常说形式,那种形,你比如说摆出一种尖锐的形状,它就带着一种杀气,或者是一种利气。天气对的是地势。影响四季变化主要是天气。地势是污,是浊的。

徐老师讲,“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后面漏了一句话,即“地势阴暗晦浊”的,紧接下一句话叫藏德不止。《易经》里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藏德是指地, 所以把那句话加上以后,就能理解了。

天气是清净光明,地势是阴暗晦浊。正是因为有了天和地,这两个阴阳的这种交互、互动。才会有地藏德,不止是讲天体运行不止。地势在那封藏不露。有了这个星星才不会掉下来。天地才保持了它这个固有的一种存在的状态。

我们常说“杞人忧天”, 忧的是地崩天坠。地崩,火山爆发这叫什么?不藏。星体掉下来就止了。它不是运行不止,就是止了。所以天掉下来。我们造人造地球卫星一样,它失去动力以后,它慢慢就掉下来,坠毁了,发射地球卫星,你要是发射一秒钟7.8公里以上,它居然能挣脱地球对它的那种引力,它会飞上去!这是背后推动它有个能量,这它才会环绕着地球运行不止。地呢,是属于阴暗晦浊,它能够封藏自己。封藏得比较好,才不会出现地震呀,山崩这种状态。它指的是这种是常态。如果天气是清净光明,而地又是那种封藏得体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一个是藏德,一个是不止,所以这时候处于一种常态。这就是: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这就是常态。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这句话整个连起来就是说,天是属阳性的,他应该有他的样子,它应该运行不止。地呢,属静的,主不动的,应该封藏得得体。天地配合好了,才会保持我们现在星球这种固有的状态。否则呢,这个天地就会不存在了。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

天明则日月不明,这就是指变态了,正常说天应是清净和光明,?太阳给了我们光,给了我们能量,推动万物生长,这是日。还有个晚上出来的叫月光,所以一个日加一个月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明”,是从日月出来的。如果太阳不照了,或者是月亮也变得阴暗了,那么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就来了。所以当日月天明,它后面漏字了,我们就那个则给它挪到前面,天明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有人说“天明”二字属错简)就是天体运行的常态。当日月不明的时候,邪害空窍,或者我们叫邪害孔窍。就说当没有阳光,足够的光照,照耀温暖我们的时候,人体得的病是什么呢?就是阴寒的邪气会渗透到我们身体的那种孔窍。

邪害空窍。 空窍,这个窍,就是人体本来是一个封闭的,但是它对外开放呢有几个窍,有几个窗户。我们经常说这人七窍流血而死。人有七窍,这七窍是指头上的七个窟窿。两个鼻子,两孔;两个眼睛,四个;两个耳朵孔,六个;加一张嘴,七窍。

为什么人的眼睛、鼻子、耳朵都是俩孔,而嘴只有一个孔,你怎么解释呢?这就是中医讲的,人顺应天地而生的这种形象,代表了背后它的属于那种阴阳的一种格局。我们经常说泰卦,泰是好,否是不好,泰卦是阴在上,阳在下。所以呢,俩眼睛是双数,一个嘴,单数,所以呢,处在这种天地之间,就是地球上为什么有生物,是因为天地有个交流,地气蒸腾上天为云,云变成雨下来,变成了雨。它有这种循环,才会诞生了所有的生物。所以是阴在上,阳在下,才会有生命。如果阳在上阴在下,为什么没有生命呢?阳是往上走,阴是往下沉的,所以这样就是个立诀卦。

人一出生,开始计时,老天规定你能留120年,所谓留,就是人的脑髓啊,逐渐就像那沙漏那沙子,往下通过脊柱脊髓往下漏,然后滋养到全身各个地方,漏漏漏没了,生命结束了。所以人的养生就是,怎么能节能减排,让自己的脑髓啊漏得慢点儿,让那个沙子漏的慢一点。 需要说的是双数为阴,单数为阳。人的乳头是俩个,肚脐一个,阴在上,阳在下。

七窍对外开放的时候,有阳光普照的时候呢,你接受的是阳气,如果这个阳气被遮住了以后,这时候呢,就会有阴寒阴邪通过这个窍,来深入到你的体内,这就叫邪害孔窍。

这种窍呢,就好像是你暴露给外界的这么一个通道,如果那个外界是春光明媚的话,你暴露倒无妨。如果出现这种日月不明的时候,你还在开着窗户,那你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

咳嗽,咳和嗽是不一样的,嗽是食管里面儿、胃里面儿的粘液往出排,叫嗽。咳是气管、支气管里面的气和痰往外走,所以这就是人的呼吸系统就会出现问题,很多人就因为吸入冷空气,还有的一些人是因为吃了很多寒凉的东西,通过胃来影响到他的肺,造成自己肺寒,也会出现这种邪害空窍的问题。?

就是说,当外面的太阳阳光和月亮的那种月光被蒙蔽的时候,人跟天地是相应的,它自身的阳气也出不来。人本身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气叫卫气,它在平常是罩着我们自己。当一个人卫气特别强的时候呢,他就感染力也特别强,就是说你可能没和他有这种肉体的接触,你就能感觉到他身上有那种热量。 小伙儿火力壮。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就它的阳气,但人的阳气跟天地相应,当天地被蒙蔽的时候,人的阳气呢就像冬天一样,也会自然地收敛到了人的体内,这时候呢,就是出现了这种阳气闭塞的这种情况,包括我们说这个鼻子不通气,鼻子不通气就是典型的阳气被闭塞住了啊,鼻塞。把鼻涕擤出来,它还是不通气。? 有形的物质大家容易看到,无形的气大家看不到。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冒就是冒烟儿。“其人插手自冒心”,就是说心脏病发作的时候,人把两只手交叉着冒心,就是盖住。地气冒明啊,地气属阴,它把阳气给遮住了,盖住了,这叫冒。中医还有一个术语叫“眩冒”,眩就是那个目眩,眼前发黑,眼前有飞蚊症,就是眼前发黑,这叫眩。冒就是头好像有一个什么东西裹着一样,这叫冒。冒明就好象带个墨镜一样,给盖住,把那个光明给遮住了。

感冒就是外面的邪气,对你产生的这种感应,然后你出现了一种被蒙蔽的症状,很多人感冒以后出现的一个症状叫恶寒,他觉得冷,然后就盖了好多层被子,还觉得冷,测他一下的体温,发烧。什么意思?寒气已经进去了,就把他给蒙住,盖住了,这时候你不论自己外面蒙多少层被子,没用,你盖的保护的是外面,寒气已经进去了。

感是受到了影响,冒是被蒙蔽。?

则上应白露不下。

就是说日光和月光呢都被那种愁云惨雾给蒙蔽住了,人的这种精气神,就出不来了,科学家在说恐龙之所以灭绝的时候,有两个理论,一个是小星星撞地球。然后撞完地球以后粉尘、灰尘一下就把这个日光给遮住了。 地球一下变成个冰窖冷库了,所谓的生物全部灭绝了。这时候出现的就是“地气冒明”。

“云雾不精”,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了,这就是换来了一个,包括现在我们说的火山喷发。大的火山喷发,喷发出来那种火山灰尘和烟雾,可以把那个局部的那种地域,就是足足地给盖住,这时候,火山爆发完了以后,如果能下点雨,就把它形成云和雾之后,变成雨降下来,火山灰落下来,太阳再出来,这还有生机。如果那面罩上个十天半个月的,这一带生物全完蛋了。?

身体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说没有阳气的那种鼓舞激荡的时候,人的阴寒的东西就会浮现上来。鼻涕、眼泪,所有这些粘液都会,所谓痰迷心窍,痰就是这种粘液,一下儿堵在那儿了,这个人不是癫就是狂。范进中举,就是让他老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扇出一口痰,他才清醒,这也叫地气冒明,就把你的神明给遮住了,蒙蔽了。

白露不下,就是说天地中间这种交流就没了,我们经常说这个露水怎么结成的。白天没有露水,为什么?阳光普照,到了晚上,完全冰冻了,也没有露水,也是在那种凌晨的时候,正是下露水的时候,就说空气中的水蒸气,然后凝结成那个露水,就形成了,这时候天地间的交流被阻断以后。阳光没有照射,水蒸汽也上不去,就没有任何雨露的滋润,开始是没有阳光,最后正常滋润的雨露也没有了,表示生命的这种循环就停止了。

日月不明的时候也没有白露,就没有滋润我们身体这种眼泪、唾液、鼻涕,这时候怎么办?还是拔云见日,提高他的阳气,把他那些喝进去的东西,地气冒明遮蔽住我们阳气的这些东西给它化开。 就是扶阳化阴,争取让他天上那个云变成雨,这时候,不干燥了。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

交通,天地它有一个交流,地气蒸腾上去,要是光蒸腾,你看月亮上它也有太阳照,它蒸腾上去以后就散了,因为上面它没有大气层,我们地球上有个大气层笼罩着,它形成了一种密闭的小空间,有个小循环,本来是水,水蒸汽变成气,越往上呢高处不胜寒啊,它就凝结成水了。然后就将下来,这时候它就不走极端,到一定程度还能下来,这叫交通。如果是没有这种情况的话,然后就没有交通,交通就阻断了,生命的这种交通阻断以后呢,生命也就该完结了。

我们的身体里面的交通的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 人体的精髓、精液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头脑,我们说精沿着脊柱,脊髓下来,下到丹田。什么叫丹田?小火炉,就是好像把它蒸腾起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再蒸腾起来,通过任脉、督脉,然后再到脑子里面,这就是一个交通。我们经常说心肾要交,其实就是脑子里面的水,下降(到丹田)来,然后呢变成热气再蒸腾上去。这就是人的交通。如果人的这个交通断了,要么就是精下不来,要么是精化不成气,蒸腾不上去。这时人的交通也就完了。 

如果这个交通被阻断了以后呢,在地球上生长的这种生物,植物,包括动物,生命也就结束了。

名木多死,没名的木也多死,别说名木多死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这种天地的一种不正常的一种状态。这个正常的状态就是地势坤,它是一种沉静不动的,天行健是一种运行不止的。另外,就是日月带来的是一种光明。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就会,地动山摇。天不光明,没有这种光明的普照,愁云惨雾,如江南梅雨天,就是阳气不足。在这种不正常的天气状态下,人体和其它的动物和植物都会闹病,阳气不能通达到体表,阳气者闭塞,而这种阴寒浊物呢会把自己蒙蔽掉,人会活得不舒服,或者会闹病,甚至会要人的命。

“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

本来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就相当于我们身体里面有一种免疫和清洁的系统。人每天都在新陈代谢,就会产生一些废物和浊物,这种废物和浊物是属于阴寒污浊的东西。这种污浊的东西我们就叫恶,恶的东西。这种恶的东西需要被阳光或者阳气推动,一个是把它燃烧掉,就好像我们焚烧垃圾,把它烧掉,化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排出。给邪气以出路,这样人体才会健康。可是在这种地气冒明,就是阴寒把阳气蒙蔽了,天气又不是那么阳光明媚的时候,这种阻塞恶毒的东西留存在体内,就会闹出很多病。

北方人不适应南方那种气候,因为南方湿浊、湿气很重,我们有个穴位叫会阴。什么叫会阴? 所以北方的很多人到了南方以后就会出现这种阴囊的这种湿疹啊,就是出现这烂裆。 一般是艾灸或者是用这种中药煎煮以后就敷在这种就是有湿疹的地方,还有个办法他们叫晒裆。

“风雨不节,”这个节就是应时而至叫“节”,应期而至、如约而至,我们讲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春风拂面、雨水、谷雨,这都有它的正常变化规律,这里讲的是“风雨不节”,该刮风的时候不刮风,大六月的下起了雪,这就是要出问题。

“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菀藁不荣”就是说在这种风雨不节、日月不明的摧残下,很多植物先死掉了。植物死掉以后草食动物也就没了,草食动物没了,肉食动物也就完蛋了。最后,它是个食物链。

人秋天像植物一样的表现就是末梢上,先掉头发,体毛、什么腋毛、阴毛等。 如果一洗头,大把大把脱发的时候,赶紧去调整自己身体吧,别折腾了。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

在这种日月不明的情况下,会出现那种阴风、贼风,前面讲过“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之有时就是它有规律,比如晚上睡着了它会刮起贼风,窗户没关严,它会有贼风,当我们睡着了,阳气收回到体内的时候,贼会偷偷摸摸进来。但是在这种气候异常变化的状态下,这中贼风就不知什么时候就刮起来了。

数至,就是多次,频繁地来,中医号脉叫数脉,就是心跳非常快的时候叫数脉,比数脉还快的叫急脉。正常成年人的心跳一般是一分钟在六十到八十之间。我们讲叫一呼一吸之间要一息四至。如果低于六十,那就叫迟脉,或者叫缓脉。如果过了八十,甚至到九十、一百那叫数脉,或者叫急脉。这是自我衡量的一个标准。这叫贼风数至,就是频频地,这些贼风会光顾你。

我们常说该下雨的时候要下雨,但是这种雨是暴雨。暴雨也属于一种阴寒的东西,而这种贼风,它虽然属阳性,但是它跟你的身体的振动频率不一致,它会影响到你身体的很多运动的变化,比如说受了贼风以后它会让你产生一种震颤,它还会让你的某些部位产生麻痹,所以有些人会出现面瘫,面部神经或者嘴唇不自主地抽动。

“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 对这所有的不正常的气候的变化,一句话概括,就是天地四时变化,不按照四季那么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这时候就会伤害到很多人的身体健康。

“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就是说这个生物生长没达到高峰,就开始死掉了,夭折。央是极点、顶点的意思。 就是说人、生物或者是植物,有了生,还没长到头就死掉了。这叫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施,生气不竭。 ”

尽管生长的环境这么恶劣,但是那些圣人,逆从阴阳,能够在不正常的气候变化中去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的,能够通过一些人为的工作,能够在这种剧烈的折腾中能找到一种对身体有益的这种健康的方式的人,还能够保持自己身体的这种稳定。

就是说外面怎么变我能感应到,我也跟着变,绝对不会一根筋。不管你刮风下雨,我是立春了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对。有一种特殊的变态的时候你也学会到能以变(应变)。

所以“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身无什么病?有版本是“身无苛病。”苛是什么?我们常说苛刻。苛刻就是很刻薄的意思。真正苛是细,就是分得很细、很小的那种条目,就好像秦朝法家治国嘛,他把你偷一袋谷子判什么刑?偷几颗瓜判什么刑?他列得很细,噢,就这么治理,这叫苛政。

圣人能从之,能够及时捕捉到天地之间异常的气的变化,然后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你比如说该有阳光而没有的时候那我家里就得做做艾灸,我得点把火,我得睡睡火炕,那我们这个鼻子就不会堵住。我总是在强调两个字,要帮助大家恢复知觉。当你没有感觉的时候,你应该有知,你知道天不明、日月不明,地气冒名,阴寒太重的时候,那我就得用点儿辛温发散热的东西,保护我身上这一团阳气。

这一段说的是:

天之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着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运行不止,所以能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衰弱消亡。

如果天气阴晦,日月就会失去光辉,阴霾邪气也会乘虚而入,酿成灾祸。这会导致阳气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遮蔽光明。云雾弥散,地气不得上应于天,甘露也不能降下了。天地之气不能交融,万物的生命就不能成长,就连自然界里的名果珍木也会枯死。

邪恶乖戾之气不能发散,风雨失节,甘露当降而不降,草木得不到滋养,就会失去生机,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凋败。狂风时时侵袭,暴雨不断袭击,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在中途就死亡了。

只有圣人能顺应自然的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体就不会患严重的疾病。如果万物也能顺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那么它们的生气就不会衰竭。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