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因为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进行行动,导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过程出现了异常或者是个性特征出现了异常,从而引起社会功能出现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不能适应学习等。其中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意志、行为这四大过程,这四大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过程出现了问题,都可以称之为心理障碍。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心理障碍是指一些症状较轻、或当事人体验到痛苦的情绪,并能够觉察到自己处在心理冲突之中而又无能为力、无须药物治疗、只要心理治疗就可以解决的情况,而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就是严重的精神错乱,只有精神科的药物治疗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它有轻型的和重型的,轻型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等。人格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重型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型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
心理“问题”“障碍”“疾病”,三者是什么关系?
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问题:心理学上首先是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又根据心理问题的轻重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一般是心理咨询师诊治的范围,再严重(心理异常)的就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主治范围了,心理咨询作为辅治手段。
现实中我们一般可以把心理不健康认为是有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指的是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
它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导致,也可能是器质性病变(常见的比如脑损伤)或者社会原因导致。
心理疾病:相对于精神疾病区分的一个概念,上述心理不健康的情形都可以称为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区别在于心理疾病患者心理是正常的可控有自知力,神经疾病患者则是心理异常不受控制没有自知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