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与贵族精神
外表俊朗而又多金,个性虔诚而又绅士,乐于助人而又敢怒敢言,家室显赫而又风度翩翩,面对灾难敢于自我牺牲的人在人们心中往往是贵族的标配。
人们经常会根据一个人行为举止来揣测他的内在涵养和精神品质, 但往往表象不一定是真相,透过现象看出实质,但有时并不能看清正确的实质。 贵气的长相不一定是贵族的象征和标签。如果一个人外表风流倜傥,衣冠楚楚,内在却粗俗龌龊,那么这样的人只是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外形掩盖自己的不堪或是善于伪装,他们绝对和贵族扯不上半点关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么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
最早的贵族起源于欧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贵族不仅意味着一种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也是社会追随的目标。贵族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成为民族的表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贵族精神。一种我们称之为“贵族精神”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的认知里,他们的生活节奏是有条不紊的,生活作风是优雅从容的,不是靠张扬表现出来的高调,而是通过很多细节,弥漫式地、渗透式地表达出一种贵族气息。 这种感觉如沐春风,让人觉得自然流露出的贵族气息是魅力四射的。
欧洲贵族几乎是世袭的,因此他们对美要求也很高。一般来说贵族们在家具器皿,摆设工艺品的选择上都是精挑细选,他们大多会选择经典的,已被认同的品牌。然而几乎每一件有名的品牌物件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和背景,正是这其中的文化内涵所体现品牌的价值更让你觉得贵族生活的精致和讲究 。 贵族们很富有,但他们更懂得如何使用金钱让自己变得更有品味,而暴发户只会硬给百合花镶金边框。
欧洲的贵族们并不像大众所想的那样每天吃喝玩乐,谈笑风生,游戏人间, 他们会娱乐,但他们更求知。 他们往往把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去,比如最著名的英国皇家学院,定期举办讲座什么的都是贵族们去听。他们在一起讨论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科学,于是就有了各种高雅艺术形式的大繁荣,由此可见,这种欧洲的贵族文化生活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往往把贵族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其实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当年张爱玲所说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所以说,贵族精神说离我们远也远,说离我们近也很近,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争取成为一个精神贵族。 做一个有高贵人性的人,有自己的不凡脱俗的信仰和理想,生性高贵、伟大,任何困厄痛苦都不会减损这种高贵的人。就像纪德说得那样:“我愿意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燃烧自己的灵魂。”
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贵族精神中的社会责任主要元素其实就是平民意识,“俯身而下”,并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贵族精神的核心绝对不是绅士的风度和高贵的礼仪,而是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是贵族精神的精髓。 贵族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更看重国家的荣辱。 在国家或民族危难之际,贵族们常能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甚至会贡献自己的财产乃至生命。贵族的责任意识的放大,由最初的对本阶级利益的维护上升为对整个社会的维护。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他们拒绝盲目顺从时尚,体制与潮流,而有自己独立的体验,感悟与判断,有经常的反思,执着的信念,创造性的思维,以及脚踏实地的行为。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贵族精神,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自由的灵魂,少了其中任何一点,都是不成立的。
贵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对人的一种自由意志,个人的尊严的一种充分的肯定。贵族很讲究自尊,他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决斗,如普希金、莱蒙托夫,这些贵族伟大的诗人,他们就是决斗而死,那么决斗的行为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自尊。 贵族强调自尊,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同时他们也会尊重别人。 他们不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者,也不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贵族会理解别人的感受,而不是目空一切。他们在处理自身与别人的关系当中要讲规则,讲原则,这是贵族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神。
凡是贵族,他的精神实质一定是低调的,我一直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低调的,低调是需要资本的。 低调是一个高门槛的东西,一个普通人是无法低调的,否则,就会被看做是故弄玄虚、夜郎自大,一个有着高调资本的人委曲求全是需要很高修养的,无论是天生低调还是可以低调,低调始终是一种美德,低调的人是值得敬仰的。 这种低调的作风在贵族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贵族虽然拥有金钱,拥有土地,但是他有自知之明,因为他有比较高的学养和修养,知道世界有多宽广,历史有多悠久,知识有多浩瀚,自己的位置,别人的位置,自己的局限性,别人的长处,对于这些他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精准的衡量,所以不敢唱高调,也不会唱高调 。
贵族是有自己独特的骄傲的,但这并不等于傲慢无礼。在他们眼里,骄傲与才能是成正比的 ,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和平,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在中国,也一直存在贵族及具有贵族精神的人,那就是君子。 君子不器,亦不器人;君子合群,但不结党营私;君子能与不同意见的人和谐相处,他们不会党同伐异,不强求别人与己同调, 就如和谐乐章乃五音谱就,独调不成乐;君子有三个标准,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可见君子不仅仅是德行意义上的,还有知识和实务方面的要求。简单说,就是有爱心、有专业知识、勤勉肯干的专业人士,这是孔子心目中的精英形象,这样的人,必将有益于社会。
然而,如今很多人对于贵族的理解都出现了歪曲,内涵也仅局限于表面。一种典型的看法就是拥有高档住宅、豪车、美女如云、消费奢侈品、就读贵族学校和出国留学镀金等等就是贵族的象征。其实不然,这更多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贵族生活,肤浅的享乐主义,并不是表现在人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上,而是体现在挥金如土,绫络绸缎,花天酒地的金钱主义形式上, 形似而神不似 。在解读贵族时,人们的目光总是过多地集于“贵”,只要满足华丽、气派、显赫、奢侈这些条件,那么就是贵族。传媒传递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这种和真正的贵族文化毫不沾边的虚荣和幼稚的形式氛围。 这种贵族文化实际是一种肤浅、粗糙的文化氛围,这将源于幼稚而止于成熟,源于虚荣而将止于务实 。
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实行严格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的,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例如伊顿公学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卓越的人物,其中就有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 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 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他们是贵族。英国皇室把他们送到陆军军官学校去进行学习,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枪手。英国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贵,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他们公认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在西方的航海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的时候,船长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或者有的船长干脆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就是从贵族精神延续下来的一种 承担精神 。在**《泰坦尼克号》中就有这样一幕,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在大船开始沉没的时候,船长请船上的小乐队到甲板上来演奏,以安抚大家的情绪。在演奏完毕之后,首席乐手向大家鞠了一躬,乐手们开始离去,船上非常混乱,大船马上就要沉没了,首席乐手看见大家都走远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架起小提琴,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经走远的乐手,听到音乐声,不约而同地又回到了首席乐手身边,大家重新开始演奏。这是对贵族精神的最好的诠释,它告诉我们, 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
贵族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实质上的确认,都必须是与其品德、学识、行为相符合。否则,即使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能进入贵族的行列中。贵 族的真正意义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为上的拥有,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 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去不择手段。基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讲,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贵族精神”并不必然为“贵族”所垄断,平民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坚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同样也可以成为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因为我们强调的是精神的贵族化,而不是身份的贵族化。尽管我们不是贵族,但却可以尽力做一个有贵族精神的人。
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
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
1、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2、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3、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3、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可以为师矣”亦有两解:
一为这样的人才可以之为师。二为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
前者在着重知人,后者强调修己,这两解意义并不相同,虽然兼备这两重的意义,可使得本章更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师”的意义之角度来看,可能还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许来解较为妥适。
温故而知新什么意思
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他为三千弟子铺下许多成功之路。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里,“温故而知新”已成为千千学子在脑海中库存文明的重要途径。
一、“知新”前先“温故”
每天学习新知识前先复习前天学习的内容。
二、课余"温故”的巧用
“温故而知新”是很好的老师,是降低遗忘的良药。学生天性自制力差,懒于思考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课余养成“温故”的习惯。如: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回忆一遍,第二天早晨未上课前再回忆一遍,午休前选择较差的科目回忆,反反复复灵活“温故”,“库存"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文化知识技能就会越来越灵。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
作业是体现“温故”的见证之一。现在的书店,作业类型繁杂,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存在相斥之处,老师布置作业要做到以点代面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通过精点的作业达到“温故"的作用。上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改变了“临时抱佛脚”的紧张复习气氛;学生成绩提高增强了自信心;教师轻松地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温故而知新”无疑是加强记忆程度,降低遗忘率的有效学习方法,不妨付出一点责任和思考,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温故而知新的故和新是什么意思
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的认识现在。
温:温习。故:旧的知识新:新的体验、体会
孔子《论语·为政》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的上一句是什么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前一句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纠正网络传播的错位:两句话是连续性的,不是孤立的,怎么会没有上一句呢?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温故知新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
成语寓意:孔子的学琴过程,其实是一次曲折动人的精神之旅。他学习乐曲内容后,再研究弹奏技艺,进而发掘作品的情感意蕴,最后探究乐曲作者的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从一方面印证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法不仅在古代有其价值,在如今也同样适用。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反义词: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该成语的意思原指查数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先的行事,后用来比喻忘本;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寓意:晋国依仗自己的强势,不向周王进贡,是忘本;周王只知享乐寻欢,却把国家大事和亲人亡故放在一边,是失德。因此东周社会动荡,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在生活中,要学会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什么都可以忘,但祖宗不能忘;什么都可以荒废,但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不能荒废。因为只有不忘本,才能够更好地开辟未来,走向明天。
学思并重
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要同时兼备,同等看待。也就是说当并重之前有另一词语与之相接时,根据前一词语意思来解释这一词语。
“学思并重”,是孔子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进修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和学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学是思的前提,只有在学习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一味的思考,而不知道掌握知识,补充知识,就等于在原地打转,找不到新突破。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各说不一。第一章“绪言”中,作者对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论断进行剖析: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中某些保守部分还受到进步思想家的反对。
秦汉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孔子的学说受到了封建贵族的大力支持,因而逐渐成为我国2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代王莽第一个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之后到唐宋元时期,孔子相继被封为王;明、清两代,由于帝王的权力提高,孔子的王位则降至师位;清末民初,满清复辟,尊孔子为“教主”。
“五四”运动以后,孔子的地位起了根本改变。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人——孔子,他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当然要被推翻。在国民党统治区,为了奴化教育的需要,孔子又很快被恢复到与天地日月同等的崇高地位。
百度百科——并重
百度百科——孔子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