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下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下一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全诗: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注释:也许是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作,此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先是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
《游园不值》赏析
全诗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游园不值》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解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园子象征封建势力的束缚,红杏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红杏出墙:红杏出墙,汉语成语,原意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也可以喻意妻子有外遇。
最早的出处,可能是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
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还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
红杏出墙开始慢慢变味:
到了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鸳鸯蝴蝶派的刘云若,还写了名作《红杏出墙记》。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通常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并且暗指这种出轨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嘛。(你瞧瞧这细节!)
总结:我们古人在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时候,有"论心"与"论迹"的区别。
论心,说的是根据他的内心、他的出发点来判断人品高下;论迹,说的则是根据他的实际行动、做事的效果来判断。有这么一句话:"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意思是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孝敬老人,关键在看他是不是真心对待,而不能看他给老人创造了多么好的生活条件、吃多好穿多好,否则的话,那些贫苦人家的孝子就得不到承认;而看一个人的生活作风问题,得根据他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不能因为人家心猿意马的有贼心没贼胆,就说人家作风不正派,否则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完人了。
总之,红杏出墙有违道德,是错误行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
你觉得当今成语“红杏出墙”,与古诗中的意思还一致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