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是江边鸟”的下一句是什么(对对联)
下联为蚕为天下虫。
上联“鸿是江边鸟”是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两个字,鸿字的意思为大雁,大雁去水里捕食,确实是江边一只鸟。
下联“蚕为天下虫”是将蚕字拆为天和虫两个字,蚕为上下结构,意思为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所以是天下虫,不仅对得十分工整,意境也恰到好处。
这是拆字对联,对联中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有些字含有析字的成分,蕴含某种微妙的思想内容。
这种对联有别于其他对联,其文化成分和思想成分均比较浓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也别有洞天。
扩展资料:
对联由来传说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
拆字一般起两个作用:一是通过拆字叙述,引出对联前后依附拆字的文词。依附拆字的文词中,一般包含着拆字的原字。二是拆字可以充实内容和增添趣味。
鸿是江边鸟下一句是蚕为天下虫,江边对天下,鸟对虫,字由左右结构对上下结构。飞鸟对爬虫,上联前四字起笔为点,下联前四字上边都是横。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