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写的是什么节日
写的是中秋节。
出处:宋代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中秋月二首》。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扩展资料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
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安知千里外下一句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意思是你是如何知道在千里之外,是没有风雨的晴天?
原文出自唐代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全诗内容如下: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是一首借中秋之月来说理的诗。前两句描写月亮,“圆魄上寒空”言月亮之清寒;“皆言四海同”则点出大众普遍看法,引出后两句诗人的观点。“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是说此时此地月亮当空,又怎知千里之外没有疾风骤雨呢?风雨借指人生的无常与艰难。作者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存在着千差万别。表明了作者敢于质疑,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对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安知千里外下一句是不有雨兼风。诗句出自《中秋月》,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的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这是抒写诗人由中秋望月而产生的思考的两首小诗,第一首诗想象常年东风吹拂的月中丹桂在其生长过程中没有伸出月轮之外的枝条,借民间传说表现对月宫温舒生活的向往。
原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释义:圆月升上广寒的天空,都说四海之内皆相同。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没有雨落同时刮着风。
诗词赏析:
诗先陈述圆月升空、四海皆同的普遍说法,然后笔锋一转,提出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并无风雨交加的疑问,通过安定的表面现象和局部事实深察到动乱的社会本相和全局事态。这两首诗出语平实,明白如话,以疑问句式发人深思是其显著特点。
《中秋月二首》在《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名下复出,题为《对月二首》。以风格判断,作者当为李峤。此诗无编年,从诗中使用“寒空”、“雨兼风”等清冷沉闷的字眼来看,可能作于作者被贬滁州之时。悲愤出真诗,此诗借月言理很可能与作者联想到自己“昨天日出今朝雨”的仕途遭际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秋月二首·其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