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文言文
1. 文言文练习关于人物“疏广”
疏广字仲翁,是东海兰陵人。年轻的时候好学,通晓《春秋》,在家教授学业,求学的人从远方投奔到他的门下。他被征召担任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立皇太子,疏广调任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按贤良的资格被举荐担任太子家令。疏受讲究仪礼,谦恭谨慎,敏捷而且善于辞令。不久,疏受升任少傅。太子每回上朝,随同进见皇上,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二人一同担任太子的师傅,满朝廷把这看作是荣耀的事。他们在这样的职位上五年,皇太子十二岁,就通晓《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说法,‘知道满足不会受辱,懂得止步没有危险’,‘功成名就主动引退,符合天道’。如今官做到二千石,官当成了,名声树立了,这样还不离职,恐怕要后悔的,还不如我们父子二人一起出关,告老还乡,寿终正寝,不也很好吗?”疏受磕头说:“听从大人指教。”当日父子一起借口有病(请假)。满三个月皇帝准许续假回家治病,疏广就说病加重了,上书请求辞官退休。皇上因为他们父子年纪很老了,全都准许退休,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送黄金五十斤。
疏广回到家乡以后,每天让家人陈设食具,摆上酒食,邀请族人老友宾客一起娱乐。多次询问家中还剩有多少金子,催促卖掉来供设酒食。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他兄弟辈中所喜爱信任的老人说:“子孙希望赶在大人在世时多少置办些家产立下基业,如今每天吃吃喝喝,资财将要耗尽。应该凭您老人家的身份,劝说大人置买田宅。”老辈人就在闲暇的时候对疏广说了这些打算,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但是原本有旧田宅,让子孙在这些田宅里辛勤劳作,足够供应穿衣吃饭,跟普通人一样。如果再增加他们的财产而出现赢余,只不过是让子孙怠惰罢了。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再说富有的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我既然没有什么用来教化子孙的,就不打算增加他们的过失又招致众人对他们的怨恨。另外,这金子是皇上赏赐给我用来养老的,所以乐意跟乡亲宗族共同分享这些恩赐,来度完我的余生,不是也可以吗!”于是族人心悦诚服。后来他就这样终老一生。 >>>;来源于网络
2. 疏广散金文言文中有那些知识点《汉书·疏广传》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 语》、孝经。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为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故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译文或注释: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在家乡教授子弟,求学的人有些来自远方。地节三年,(汉宣帝)确立皇太子,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几个月后,调职为太子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研读礼经,谦恭谨慎,思维敏捷且有口才。 宣帝驾临太子dōng宫(版 权所 有 ew e ny an.c om 易文 言 网),疏受拜迎进见,应答宣帝的提问,宣帝非常高兴。
不久,朝廷授给疏受太子少傅的职务。太子每次朝见皇帝时,太傅疏广在太子前引导,少傅疏受在太子后跟随,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老师,朝廷引以为荣。
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经十二岁,通晓了《论语》、孝经等。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应及时隐退,这是天意常规'啊。
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树立,到这时仍不想离开,将来恐怕会后悔的,倒不如我们叔侄告老引退荣归故乡,颐养天年终老此生,这样不也是大好事吗?"疏广终于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宣帝因为他年事甚高,就都答应了他的请求。疏广回归故乡。
3. 《汉书 疏广传》翻译原文: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札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大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译文: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在家乡教授子弟,求学的人有些来自远方。地节三年,(汉宣帝)确立皇太子,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几个月后,调职为太子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研读礼经,谦恭谨慎,思维敏捷且有口才。 宣帝驾临太子东宫,疏受拜迎进见,应答宣帝的提问,宣帝非常高兴。
不久,朝廷授给疏受太子少傅的职务。太子每次朝见皇帝时,太傅疏广在太子前引导,少傅疏受在太子后跟随,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老师,朝廷引以为荣。
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经十二岁,通晓了《论语》、孝经等。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应及时隐退,这是天意常规’啊。
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树立,到这时仍不想离开,将来恐怕会后悔的,倒不如我们叔侄告老引退荣归故乡,颐养天年终老此生,这样不也是大好事吗?”疏广终于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宣帝因为他年事甚高,就都答应了他的请求。疏广回归故乡后,每天让家人摆设酒食,请家族的人及亲戚朋友宾客,与他们一起娱乐。
疏广经常过问家里积蓄还有多少,不停地花钱以设酒食宴请亲朋好友。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兄弟老人中他最喜欢信任的一位说:“我们子孙辈希望您在见到他老人家(疏广)时劝他多少置办些田产房屋,现在天天设筵席家里钱财将要用尽,应该在他老人家跟前,劝说他老人家(为我们子孙)置办田地房屋。”
这位老人就在和疏广闲聊时谈到置办田地房屋的事,疏广回答说:“我难道年老悖情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但家中原有田地房屋,只要子孙们在那里勤力劳作,足能有饭吃有衣穿,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现在置买多余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孙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
我既然无德教化子孙,也不希望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人怨恨。再说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这样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这以后子孙们心悦诚服。
疏广因此尽享天年。
4. 疏广传的译文译文: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在家乡教授子弟,求学的人有些来自远方。后被征召做博士太中大夫。
地节三年,(汉宣帝)确立皇太子,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几个月后,调职为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研读礼经,谦恭谨慎,思维敏捷且有口才。
宣帝驾临太子东宫,疏受拜迎进见,应答宣帝的提问,宣帝非常高兴。不久,朝廷授给疏受太子少傅的职务。
太子每次朝见皇帝时,太傅疏广在太子前引导,少傅疏受在太子后跟随,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老师,朝廷引以为荣。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经十二岁,通晓了《论语》、孝经等。
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应及时隐退,这是天意常规’啊。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树立,到这时仍不想离开,将来恐怕会后悔的,倒不如我们叔侄告老引退荣归故乡,颐养天年终老此生,这样不也是大好事吗?”疏广终于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宣帝因为他年事甚高,就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疏广回归故乡后,每天让家人摆设酒食,请家族的人及亲戚朋友宾客,与他们一起娱乐。疏广经常过问家里积蓄还有多少,不停地花钱以设酒食宴请亲朋好友。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兄弟老人中他最喜欢信任的一位说:“我们子孙辈希望您在见到他老人家时劝他多少置办些田产房屋,现在天天设筵席家里钱财将要用尽,应该在他老人家跟前,劝说他老人家置办田地房屋。” 这位老人就在和疏广闲聊时谈到置办田地房屋的事,疏广回答说:“我难道年老悖情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但家中原有田地房屋,只要子孙们在那里勤力劳作,足能有饭吃有衣穿,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
现在置买多余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孙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我既然无德教化子孙,也不希望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人怨恨。
再说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这样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这以后子孙们心悦诚服。疏广因此尽享天年。
《疏广传》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卷七十一 。原文: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大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买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以寿终。扩展资料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
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
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
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
5. 求 疏广 的译文疏广字仲翁,是东海兰陵人。
自幼就喜好读书,深明《春秋》,他在家教授知识,求学的人从远道到(他这里学习)。地节三年,立皇太子,推选疏广做少傅,几个月后,调职做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善良有礼节,谦恭谨慎,机敏而有口才。宣帝驾临太子宫,疏受迎接皇上的时候答对得非常得体,皇上非常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授予疏受为少傅。
太子每次上朝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两代人同为(太子的)师傅,朝廷上下都认为这是很光荣的事。在位五年,皇太子十二岁,通晓《论语》、《孝经》。
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停止才不会有危险’,‘功成则身退,自然的规律’啊,现在官至得到二千石的俸禄,官成名立,像这样再不离开,怕会后悔。哪比得上父子告老还乡,来过完自己的余生,不也是很好的事吗?”疏广于是上疏告老还乡,每天让家里置办饭食,摆上酒席,请族人、老朋友和宾客,和他们饮酒作乐。
疏广屡次询问他家余下的金子还有多少,催促家人卖掉来置办饭食。一年多以后,疏广的子孙暗中对和疏广关系密切的兄弟和老人说:“子孙希望趁着疏广在时多置办产业,现在每天吃喝花费将把财产用尽了,希望老人能劝说他买田宅。”
那位老人便在闲暇时对疏广说了这件事情,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到不顾念子孙的地步了吗?不过是自己有旧田宅,让子孙在其中辛勤劳作,足可以提供衣食所需,和平常人一样。现在如果增加多余的钱,只能让子孙倦怠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那些富贵的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
我已经没有什么来教化子孙,不想增加他们的过失而使别人生怨。还有这些金子,是圣明的君主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以尽我的余生,不也可以吗!”于是族人都心悦诚服。
疏广得以寿终正寝。
6.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译文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 *** 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少时曾学李斯名作《谏逐客书》,见其才气逼人、文思如涌,便叹为观止。《谏逐客书》确乎写得机巧。
韩人郑国为削弱秦国国力、阻遏秦国东扩目的,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此谓有名的“疲秦计”。水渠修建中,“疲秦计”被识破,秦王大怒,要将一切非秦国之人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从六国投奔来的“游士”。
春秋战国时期,为“游说者之秋”,诸侯为图霸天下或保疆拓土,广纳天下贤士,多至“门客三千”,能人志士因此四处游走,为接纳自己的诸侯效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游士”制度开了所谓中国人才流动之先。
李斯就是其中一个游士,本是“楚上蔡人”,投奔到秦国做官,也在驱逐之列。李斯为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便上了《谏逐客书》。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一方面列举游士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打动秦王,“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其中名句多多,例如“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等等。秦王读罢,悚然动容,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加以重用,取其谋略,最后一统天下。
由此观之,李斯文才过人,兼为法家之推行者,又精于谋略,辅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位列三公,按理说其功绩应是历代将相之最,似乎足可以与具有同等职位的周公、召公并列,令人仰慕。 后来上大学时,翻阅《史记》,读到“李斯列传”,才知当年佩服李斯的念头大错特错,不禁唏嘘。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实记载中,李斯其实不过是个势利小人。李斯助秦始皇完成帝业,但其劣迹斑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破坏绝对不可原谅。
他最后虽因谏争受赵高陷害,并被荒*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是他的死可谓咎由自取、因果相报,因为其死时所受之“严刑酷法”,正是他生前建。
疏广,字仲翁,是东海兰陵人。自幼就喜好读书,深明《春秋》,他在家教授知识,求学的人从远道到(他这里学习)。地节三年,立皇太子,推选疏广做少傅,几个月后,升任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善良有礼节,谦恭谨慎,机敏而有口才。宣帝驾临太子宫,疏受迎接皇上的时候答对得非常得体,皇上非常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授予疏受为少傅。太子每次上朝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两代人同为(太子的)师傅,朝廷上下都认为这是很光荣的事。在位五年,皇太子十二岁,通晓《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停止才不会有危险’,功成则身退,这是自然的规律啊,现在官至得到二千石的俸禄,官成名就,像这样再不离开,怕会后悔。哪比得上父子告老还乡,来过完自己的余生,不也是很好的事吗?”疏广于是上疏告老还乡,每天让家里置办饭食,摆上酒席,请族人、老朋友和宾客,和他们饮酒作乐。疏广屡次询问他家余下的金子还有多少,催促家人卖掉来置办饭食。一年多以后,疏广的子孙暗中对和疏广关系密切的兄弟和老人说:“我们子孙希望趁着疏广在时多置办产业,现在每天吃喝花费、坐吃山空,希望老人能劝说他买田宅。”那位老人便在闲暇时对疏广说了这件事情,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到不顾念子孙的地步了吗?不过是自己有旧田宅,让子孙在其中辛勤劳作,足可以提供衣食所需,和平常人一样。现在如果增加多余的钱,只能让子孙倦怠懒惰罢了。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那些富贵的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我已经没有什么来教化子孙,不想增加他们的过失而使别人生怨。还有这些金子,是圣明的君主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以尽我的余生,不也可以吗!”于是族人都心悦诚服。疏广得以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