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小肉包8个月前 (03-22)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简单自己的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有时候很多人讲究仙缘和道家有缘,从外表看这些人虽然和普通人无异,但是这些和道家有缘的人,一般在道法上比一般人更加有悟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1

一、出离轮回皆由一念之差

“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生生死死,在烦恼之中打转,就好像一大堆骷髅头一样,在一个苦海中偶然之间冒出一个骷髅头觉醒了,说这儿原来是一个苦海,这儿原来是一场大梦,这儿原来是一场戏。但是污垢太多,自身不能出离,又被踩下去了。又在苦海之中昏昏沉沉,不日不夜,分不清。偶尔又冒出来,就这样子不停的打转,有一辈子清醒一点,有一辈子糊里糊涂的就度过去了。

所以一旦遭逢人身,遭遇正法一定要珍惜。下一辈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下一辈子自己的灵性是不是充足。

“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这就是道教教化的核心的东西,我们就是因为这一念之间。人和仙,仙字只不过是多一个山字,山就是清静,就是不染六尘,我们就是把不染修尘的清静心给丢了,变成了凡人,变成了这样一个假人。倘若这一念能够端正,能够起一个正信正觉,那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仙人,瞬间可能出离轮回。

我们一般在诵经的时候,尤其是度亡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飞虫。有一些现象难以言表,也不知道这是由于灯光吸引的还是什么原因,也有可能是无形中的一些众生,我们看不到,但是他一念之间顿悟了,就转化成是湿生类的众生了,变成有形众生了。

它如果灵性比较好,我们正在诵经,我们是愚痴的,你自己还在忏悔,是口念心不念,一个蝼蚁在爬过,一个飞虫在飞过,窗外的一个小鸟正好飞过那个枝头,在那里停歇,大树之中,附木还有一些精灵,这些都是有灵性的,可能他们之间一念顿悟,原来我之所以沉沦是这个原因,他一下子回头,这一回头可能一下子就灵性就超生出去了。

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师

“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自性障迷了,我们才会用三宝法船借假来修真,用假的东西来抵达真境,最后把有为法也舍弃。这就是一切教化的根由,本来没有教化,无需教化,大众迷失了,障迷了,恢复大众先天本来的自我真性而已。每个人就是每个人的师父,每个人就是每个人的导师,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们倚仗三宝作为一个法船,师父作为一盏灯,戒律是作为一个篱笆墙、一个拐杖,用这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回头,发现自我的真性。但是最终回家的是你自己,而回家之后,所有的这一切,所有的有形的这些教化还有有为的这些法,一律都要舍掉,因为不需要了。

“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河”。这个六尘之幻就是祖师前面所说的“香、味、色、声、触、法”。这就是尘世,这就是红尘,发愿出离六尘的就是出家人,并不在于形式。人在哪儿,住在哪儿,跟这个没有关系,有这颗愿力的就是出家人。因为走的不是一个沉沦的路,走的不是一个物质化的路,而是一个回头的路。

“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太上老君跟祖天师所说的,“人身难得,假使得生,正法难遇”。我们是人身也得了,正法几千年来教化一直在,也很方便,我们都闻听了。就差我们自己去努力去发心了,所以“岂非千生庆幸”,这是多少世积攒的法缘,这是多少世积攒的功德,才有幸闻经听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某个地方讲经,某个地方有法会,某个地方做一个很喜庆的开释。有些人可能一直想去,也很虔诚,长期的在学习,期盼一种法缘,可是每每到了这个法缘将要发生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些意外,去不了了,自己懊悔不已,难过不已。而有些人一直都好像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根本就没用心,偶然间路过这儿,这儿怎么做这个活动,是你们每天都做吗?不是。只是多少年来才做这么一次,有幸让你给遇到了。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这就是一个法缘的问题,自己功德的问题。平常日积月累,功德够了,法缘自然就来了,仙真自然来接引。如果功德做的不够,那么在这方面就要吃亏。很多的法缘你就要费时很大的力量去争取。如果功德再浅薄的话,可能争取也争取不来。总是有种种的阻碍挡着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埋怨,不要妄求,反省自己,忏悔自己,把自己的过错补过,把自己的功德积累。你功德够了,不求而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2

立志向道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上边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坚。”说到缘分,最基本的是要有一颗立志向道之心,不然就像无根之树一样,就算开满了鲜花,也终究会枯萎。道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便是得道成仙,然而在修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险阻,很多人由于道心不坚,最终半途而废,从而无法证得大道、飞升仙界。葛洪真人在《抱朴子》里写道:“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於志,不在於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葛真人认为,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最重要的在于一颗立志向道之心,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和高贵的地位,这些反而会成为一种修仙的累赘。

心存敬畏

民间有句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意思是在人头顶三尺的地方有神明在监察着世人的功过是非,做了坏事不是担心别人知道,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心里知道,每天都过得不踏实。做人要心存敬畏,对天地有敬畏,对生命有敬畏,对世间万物皆有敬畏。《西升经》写道:“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生命的敬畏。《道教义枢》有云:“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道”,即使是弱小的草木也是“道”,因此,我们也要对万物都有敬畏之心。

孝敬父母

有人认为修道就是要远离世俗,抛弃世间的七情六欲,这样才能得道成仙。道教却不这么认为,道经有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道教的修行不是像佛教那样只注重自我“出世”修行,同时还倡导“入世”修行,除了济世度人以外,还要将忠孝作为修行之本。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百善孝为先,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也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如果连父母都不去孝顺,即便是修炼成仙又有什么意义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太上感应篇》开篇写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灾祸和福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们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所以道教劝诫人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积德行善会获得无上的福报,也会惠及子孙,对于追求得道成仙的修行者来说,积德行善是得道成仙的重要途径。《太上感应篇》又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积累阴德并不一定是做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日常的小善也是一种阴德。行善最重要的是要有善行之后将它付诸行动,这样才是“众善奉行”。

是宿双林?

出自唐朝诗人李瑞的一首诗《寄庐山真上人》

寄庐山真上人

高僧无迹本难寻,更得禅行去转深。

青草湖中看五老,白云山上宿双林。

月明潭色澄空性,夜静猿声证道心。

更说谢公南座好,烟萝到地几重阴。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 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诗词)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