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桓公用人文言文

泡在奶味里9个月前 (03-22)阅读数 6#古诗
文章标签管仲孔子

1.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

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

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 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

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

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齐国大夫。

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

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

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

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

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

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

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

2. 文言文翻译:桓公任贤

桓公任贤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⑩。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辊辑讹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译文:

宁戚很想到齐桓公那里去干事,却是贫困得连衣食都不能周全。只得替经商的客户拉牛车运送货物到了齐国。天黑了就露宿在外城的城门外边。正遇上齐桓公要到城外去迎接贵宾,夜间开了城门,把停在门边的载货车辆挪开,火炬照得很亮,跟随的人员很多。宁戚这时蹲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一行,很是激动,敲着牛角唱起歌来,声音急迫。桓公听到了,轻轻地按着边上随从人的手说:“真奇怪了,这个唱歌的人不可小觑。”便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等到桓公回到城里,跟随的人员又将宁戚的住宿安顿好,桓公还送他衣着冠巾,准备接见他。宁戚见到桓公,论述了怎样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起来的建议,第二天再见面时,论述了怎样使齐国强盛,领导诸侯国共治天下的策略。桓公非常高兴,打算起用宁戚。一些臣子争着说:“宁戚是卫国人(非齐国人,称客)。卫国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去调查调查,如果确实是有才有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迟呀!”桓公说:“不能这样。调查后,得知宁戚犯过一点小错误,于是,抓住了这点小错误不放,就难能发挥人家的大才大德了。这正是一些君主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有才德之士的缘故。”

3. 曹沫劫桓公 文言文翻译

原文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译文曹沫做魏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此处极言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4. 桓公知士(古文翻译)

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东郭牙却到门中间站着。齐桓公说:“我要尊封管仲为仲父,并下令说:‘赞成的站到左边,反对的站到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到门中间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智慧,他能谋划(称霸)天下吗?”齐桓公说:“他能。”“以管仲的决断,他敢做大事吗?”齐桓公说:“他敢。”东郭牙说:“您知道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他的决断敢做大事,您就把国家的政权交给他。以他的才能,借您的基础来治理齐国,不是很危险吗(指篡位)?”齐桓公说:“说的好。”于是让隰朋治理朝内、管仲治理朝外相互辅助。

----------------《韩非子·外诸说左下》

5. 文言文——张齐贤用人(译文)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

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官职俸禄。

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

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靠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

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6. 文言文桓公易服翻译

齐桓公喜爱穿紫色衣服,结果整个都城的人全穿上了紫色衣服。

这样,紫绸的价格就比素绸高出五倍还多。这让齐桓公非常不安,他对相国管仲说:“我爱穿紫衣,紫绸就贵得离奇,全城百姓也一个个都穿起紫衣来,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答道:“您想扭转这种风气,不妨试试自己不要穿紫衣。

您还可以告诉臣下说:‘我很厌恶紫色染料的气味。’在遇到上朝的臣下穿紫色衣服时,您就说:‘退后一些,我厌恶紫的气味’。”

齐桓公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这样一来,当天,宫中就没有一个人穿紫衣的;到了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穿紫衣的;到第三天,齐国境内连一个穿紫衣的也找不到了。

7. 文言文—— 张齐贤用人(译文)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

尔后文定三为相,门下厮役往往皆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奴乘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

文定悯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

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安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宜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

奴震骇,泣拜而去。

8. 晏子论用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

1.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

2.进贤选能,不私乎内

3.称身就位,计能定禄

4.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

5.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

6.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

7.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

8.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德行是什么样子?」

晏子回答道:

1.不遮掩君王的过失,进谏于君王之前,不宣扬君过于外

2.推荐贤良选拔能人,不偏向于自己的内亲

3.度量自己的德才而居官位,权衡自己的才能来接受俸禄

4.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

5.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

6.不掩盖贤良和隐瞒他们的优点,不刻薄下属来献谀国君

7.国君在位时不侍奉太子,国家危急时不交好诸侯

8.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如何?

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要求没有穷尽,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有不敏捷的时候,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人,谗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结党营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长处,不过问他的短处,任用人的擅长,不勉强他的拙劣,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

晏子位为齐国宰相,他效忠国家、礼敬贤士、态度谦虚、智慧充溢。他这饱含教益的言论为后人发现良才、善用人才明示了很好的标准和方法。果能照此法而行,何患不能精英荟萃?

君要臣死,下一句、是什么来着?

一、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桓公用人文言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二、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三、出处

《论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二、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百度百科-八佾第三

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普通又押韵) 2、君要臣死,臣不想死啊(这就是求生的本能) 3、君要臣死,臣就是不死(君就要你死) 4、君要臣死,臣先把君弄死(殉情了==) 5、君要臣死,臣把你揍死(这个臣很黄很暴力) 6、君要臣死,臣脱你裤子(...真的很x很xx...腐女们写的吧) 7、君要臣死,臣怀了你孩子(绝对是腐女向) 8、君要臣死,臣剁君黄瓜,再爆君菊花(这个...--) 9、君要臣死,臣打掉你牙齿(....你打掉我牙齿,我砍掉你头) 10、君要臣死,臣要再活五百年(这个豪爽!!!康熙再世!) 11、君要臣死,臣不在服务区(...赤果果的讽刺...) 12、君要臣死,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个臣倒下去,千千万万个臣站起来) 13、君要臣死,臣弄死你儿子(君弄死你女儿) 14、君要臣死,臣关你黑屋(猫扑混多了) 15、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原版,没创意) 16、君要臣死,臣要你陪我一起死(又来一个殉情的) 17、君要臣死,臣为啥要死(你为啥不肯死) 18、君要臣死,臣face book(非死不可...原来是这样==) 19、君要臣死,臣欲仙欲死(....君对你做什么了) 20、君要臣死,臣爱多选题(.......to die or not to die,these are choices) 21、君要臣死,臣去逃狱(...越狱看多了的臣) 22、君要臣死,臣已裸奔出服务区(劲爆...君要看你的玉照) 23、君要臣死,请问君,怎么个死法?(爱咋咋地) 24、君要臣死,臣在打酱油(打酱油的滚!) 25、君要臣死,臣给你烧纸(...是君给你烧纸) 26、君要臣死,臣懒得去死(你不用动,就让朕的杀手砍一刀就行了) 27、君要臣死,臣就装死(...你以为朕狗熊!) 28、君要臣死,臣回家带孩子(.....臣的兼职是保姆) 29、君要臣死,我了个去(...骂脏话,朕要鞭尸!) 30、君要臣死,臣只有从你(...只是让你死没让你献身==) 31、君要臣死,认真你就输了(....) 32、君要臣死,yes my lord(黑执事大爱!!君是32臣是384,话说不是故意把它放在32条) 33、君要臣死,要死一起死(谁要跟你一起死==) 34、君要臣死,臣耳背听不清(听不清算了,来人,上刀子) 35、君要臣死,臣心已死(...琼瑶剧看多了) 36、君要臣死,臣已经死了(人鬼情未了?) 37、君要臣死,君臣殉情(朕拒绝) 38、君要臣死,臣不得不受(==) 39、君要臣死,臣是外国的(你是外国的跟朕有啥关系) 40、君要臣死,臣多没面子(你不死朕更没面子) 41、君要臣死,皇后不让臣死(你跟皇后有一腿?==) 4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闪(三国杀玩多了吧) 43、君要臣死,臣是小强(朕拿药喷你!) 44、君要臣死,臣半路装死(朕不是狗熊!) 45、君要臣死,臣信春哥(朕也信春哥,但是你还得死) 46、君要臣死,臣舍不得你(恶...那你更要死了...) 47、君要臣死,臣懒得理你(丫的反了你!) 48、君要臣死,臣淡定无视(不许无视朕!) 49、君要臣死,臣 book face(少说鸟语多做事) 50、君要臣死,才不去死(你说不死就不死?朕不是很没面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