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相见欢》朱敦儒下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乐乐6个月前 (03-23)阅读数 4#古诗
文章标签金陵扬州

下片由景入事,直指时局,以“几时收”之问传达无限悲愤及忧虑。收篇欲请悲风吹泪到前线扬州,则透露亲身赴战、收复北地的愿望。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出自宋代朱敦儒

原文如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相见欢》朱敦儒下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白话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主旨: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原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城楼观看清秋时节景色。

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入侵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要悲风将自己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作者简介: ?

朱敦儒(1081年~1159年),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希真,号岩壑,人称洛川先生。 ?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