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秋夜的意思是什么如题.就是五言绝句.李峤写的
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全诗内容:“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诗经取名,取名参考楚辞,诗经,唐诗宋词等著作,按姓氏属性起名,给宝宝诗经取名,承载书香气息,传承国学文化…
古诗中秋夜唐代作者李峤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谁知道唐诗中秋夜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地方?
《中秋夜》是诗人李峤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写的,诗人由此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中秋夜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李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巜中秋月 这首诗的
《中秋月》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扩展资料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濛濛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 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
关于中秋的词或诗
写的是中秋节。
出处:宋代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中秋月二首》。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扩展资料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
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月二首》
唐·李峤
其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
唐·刘禹锡
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
《八月十五夜》
唐·殷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八月十五日夜》
唐·裴夷直
去年今夜在商州,还为清光上驿楼。
宛是依依旧颜色,自怜人换几般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