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语惊醒梦中人8个月前 (03-24)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良知集大成者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表现了王阳明的基本思想,第一句表明了人心不像孟子说的那样是“性本善”,也不像荀子说的那样“性本恶”,人心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就是本心的自然状态,是心之本。

详细解读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之本当然就是无善无恶的;而当人有了念头,便会有善恶观念,那就失去本体,其实这即是良知被遮蔽,而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就需要为善去恶,如果不为善去恶,就会失去“良知”。

因为,便需要从内心扬善去恶,便是在“格物”了。所以,王阳明所说的“格物”,不是朱熹所说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是致良知。不管学习什么事物、知识,其根本的“格物”原则是“致良知”,是内心进行的事。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要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具体解释如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知识拓展(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的下一句是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原句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译文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下一句是什么?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出处《孟子·告子上》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