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歇后语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矮子爬坡——贪便宜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斑鸩打架——卖弄风流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露了蹄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财迷转向——走路算账(比喻总是在算计) 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
财神爷戴乌纱帽——钱也有,权也有 茶铺里不要的伙计——哪一壶不开单提哪一壶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嫦娥跳舞——两袖清风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长颈鹿进马群——高出了头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唱戏的胡子——假的
彩虹和白云谈情——一吹就散 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葱头不开花——装什么蒜 扯裤子补补丁——堵不完的窟窿
踩着肩头往头上拉屎——硬欺负人 城隍娘娘有喜——怀的鬼胎
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城隍庙里着了火——小鬼的嘴里都冒烟
苍蝇叮菩萨——看错人了 城楼上亮相——高姿态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吃了对门谢隔壁——错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吃鱼不吐骨头——带刺
断了线的梭子--白钻空子 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富态
断了柄锄头安了把--有了把柄 打破脑袋叫扇子扇--豁出去了
盗马贼披袈裟--嫁祸于人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躲雨躲到城隍庙--尽见鬼 大门日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点燃的蜡烛一长命(明)不了 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
点着火的双响--气得嘣八丈高 大象喝水--有肚量
搭起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 大圣吃毫毛--变得真快
搭起戏台卖螃蟹--货色不多,架势不大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挡凤板做锅盖--受了冷气受热气 大流子的弟弟--二流子
打上黑脸照镜--自己吓唬自己 大雁飞行--成群结队
打足了气的皮球--蹦老高 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
打灯笼走亲戚一明去明来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打锣卖糖--各于一行 打鸟姿态一一睁只眼,闭只眼
大车初一打拼伙--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
大姑娘肿脸一一难看 打开天窗--说亮话
大虾炒鸡爪儿--蜷腿带拱腰 打乌米的眼睛--尽往上看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打足气的气球--早晚要炸
大姑娘嫁太监--享福又受苦 大海里的一滴水--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戴着面具进棺材--死不要脸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戴着面具亲嘴--没一点情味 大年三十看黄历--没有日子了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耳朵里塞棉花——装样(羊)
儿子不养娘——白疼了一场 饿狼窜进羊厩——无事不来
二流子打鼓——吊儿郎当 饿猪占木槽——死不放
二尺长的吹火筒——只有一个心眼 饿着肚子做梦——空想
二不愣当家——出不了好主意 二踢脚——两想(响)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鹅伸脖子——等着挨刀
鹅在水中寻食——尾巴翘上天 鹅盆里不准鸭插嘴——无牵无挂
恶鬼见钟旭——不得不老实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恶人登门——送福
恶狼生个贼狐狸——不是好种 恶狼和疯狗作伴——脾气相投
饿虎进宅——不怀好意 恶狼对羊笑——不怀好意
二百加五十——二百五 饿狼日里夺脆骨——好大的胆
二郎神的印堂——独具只眼 耳朵塞驴毛——说不通
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重道远 额头角上搁扁担——头挑
额头上插牡丹——忍痛图好看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放屁捂屁股--多加一分小心
放了气的皮球--软蛋 放屁砸了脚后跟--真倒霉
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坟场上堆冰块--冷死人
房檐上玩把戏--玩命 坟地里摆酒席--鬼作乐
房檐上的流水--上头的事 坟地里的夜猫子--不是个好鸟儿
房顶上失窟窿--不是门儿 坟地里拉弓--色(射)鬼
房顶上种麦子--刺激(脊) 放屁打饱嗝--上下通气
房顶上放风筝--起手高一层 放羊娃喊救命--狼来了
房上的草--刮来的种几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粉球滚芝麻--多少沾点儿 放毛虫上身--找痒来抓
还有很多呢!
歇后语有哪些
竹竿伸鸡窝——捣蛋
竹竿子搭桥——难过
竹篙里捻灯草——一条心
竹篮子打水网拦风——全落空
竹林里耍大刀——打不开场面
竹笼里的凤凰——有翅难飞
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
竹筒里点火——照管
竹筒敲鼓——空对空
竹筒子里看天——一孔之见;所见不广
猪苦胆扔井里——苦得深
猪猡出痘子——肉麻
猪脑壳——死不开窍
猪身上的肉——有肥有瘦
猪头挂在花椒树上——肉麻
猪油倒进水缸里——昏(荤)啦
竹虫咬断竹根——同归于尽
竹竿撑舰艇——划不来
竹竿打月亮——挨不上
竹竿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猪八戒耍大刀——不顺手
猪八戒弹弦子——自鸣得意
猪八戒听天书——一窍不通
猪八戒下山——不伺侯(猴)
猪八戒掀门帘——出头露面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坐班房——不白之冤
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想着倒美
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猪圈里养骆驼——突出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挎腰刀——邋遢兵
猪八戒吃西瓜——独吞
猪八戒吃小枣——囫囵吞
猪八戒初进高家庄——装好汉
猪八戒穿皮袄——死皮赖脸
猪八戒吹牛——大嘴说大话
猪八戒戴眼镜——冒充斯文;假斯文
猪八戒爬墙头——倒打一耙
猪八戒打蚂蚱——笨手笨脚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猪八戒吃大肉——忘本
猪八戒吃面条——粗中有细;狼吞虎咽猪八戒的钉耙——倒打一耙
猪八戒的脊梁——无(悟)能之辈(背)
猪八戒掉到泔水桶里——大吃大喝
猪八戒跌进酒瓮里——饱餐一顿
猪八戒驾云——大显身手
猪八戒见到高**——改头换面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己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全仗嘴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重锤掉在钢板上——落地有声
周仓斗李逵——大刀阔斧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文王请姜太公——尽找明白人
周幽王戏诸侯——言而无信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人
周瑜穿草鞋——穷嘟嘟(都督)
周瑜请蒋干——别有用心
朱德的扁担——有名有姓
珠穆朗玛峰上听鸡叫——高调
纸元宝——肚里空
纸做的雨伞——不顶用;不顶事
只说不练的把式——光耍嘴
指着秃子骂和尚——借题发挥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中药店的揩桌书——尝尽了甜酸苦辣
钟旭开饭店——鬼都不上门
众人拔河——同心协力
众人的马,公家的驴——谁爱骑谁骑
纸糊的喇叭——吹不得;别吹了
纸糊的拦杆——*不住;不可*
纸糊的老虎——吓不住人;不堪一击;不咬人;不用怕
纸糊的帽子——一戳就穿
纸糊的拳头——轻而易举
纸糊的扇车——担风险
纸糊的眼镜——遮人眼目
纸糊房子——不容人
纸糊洋娃娃——肚里空
纸里包火——瞒不住正晌午的太阳——光辉普照
知县跌粪坑——赃(脏)官
蜘蛛走路——私(丝)连私(丝)
芝麻地里打锣——敲到点子上
芝麻地里的烂西瓜——数你大
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
芝麻地里长苞米——高低不齐
芝麻里的绿豆——数它大
芝麻脸儿——好大的脸皮
卖木脑壳被贼抢——大丢脸面
卖瓦盆的——要一套有一套
卖瓦盆的摔跟头——乱了套
卖虾的不拿秤——抓瞎(虾)
卖盐的喝开水——没味道
卖棺材的咬牙——恨人不死
卖馒头的搀石灰——面不改色
卖豆芽的抖搂筐——干净利索
卖油的不打盐——不管(闲)事
卖油条的拉胡琴——游(油)手好闲(弦)
卖牛卖发娶回个哑巴——无话可说
卖豆腐的扛马脚——生意不大架子大
卖花的,说花香;卖茶的,说菜鲜——各有一套。
卖鸭子儿的换筐——倒(捣)蛋
买了麦子习笼屉——不蒸馒头蒸(争)日气
卖水的看大河——尽是钱
麦秆吹火——小气
麦芒戳到眼睛里——又刺又痛
麦糠搓绳——搭不上手
麦茬地里磕头——戳眼
麦秆顶门——白费力
麦秆儿当秤——没斤没两
麦秆几吹火——小气
麦秆当秤——把人看得太没斤两
麦秸秆里瞧人——小瞧
麦秸堆里装炸药——乱放炮
吞了火炭——哑了口
扮秦桧的没卸装——谁没见过那二花脸
满天刷浆糊——湖(胡)云
满日黄连——说不完的苦
满日金牙——开口就是谎(黄)
满园果子——就数(属)你红
满身沾油的老鼠往火里钻——哪还有它好过的
盲人打牌九——瞎摸
盲人开日——瞎说
盲人聊天——瞎扯谈
盲人买喇叭一一瞎吹
盲公打灯笼——照人不照己
盲公戴眼镜——装样子的
(比喻徒有其名而实际不起作用。)
盲人骑瞎马一~乱闯
猫不吃鱼一假斯文
猫儿抓老鼠…一祖传手艺
猫儿捉老鼠狗看门——。各守本分
(比喻份内事,各人有各人的职责。)
猫儿教老虎——留一手
猫钻狗洞一容易通过
猫钻鼠洞——通不过
猫捉老鼠——靠自己的本事
猫头鹰唱歌~…怪声怪调
毛驴拉磨…一,跑不出这圈儿
茅厕里啃香瓜…一不对味儿
茅坑里的石头一…又臭又硬
比匕喻名声不好,态度顽固/
茅坑里丢炸弹……激起公愤(粪)
比己喻引起大家的不满/
茅坑里安电扇…~出臭风头
茅坑里放玫瑰花一…显不出香味
茅坑里的大粪蛆——死(屎)里求生
茅坑里的孔雀——臭奏
茅坑里的秤砣——又自又硬
帽没儿做鞋垫儿——一贬到底
冒名顶替——以假乱真
没弦的琵琶——从哪儿弹(谈)起
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没牙老婆啃骨头——靠舔
煤球放在石灰里——黑白分明
煤灰拌石灰——黑白不分
眉毛上放爆竹——火(祸)在眼前
美食家聊无一一讲吃不讲穿
梅兰芳唱霸王别姬——拿手好戏
(比喻最擅长的本领J
门缝里看人——抒人看扁了
(比喻小看人。)
门槛下的砖头一一踢进踢出
(比喻谁出不愿意要,推来推去。)
门缝里看天——目光狭小
门槛上拉屎——里外臭
门上的封条——扯不得
门后面的扫帚——专拣脏事做
门角落里的秤砣——死(实)心眼
门背后抹死人——提心吊胆
门框脱坯子一一大模大样
门头上挂席子——不象话(画)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蒙在鼓里听打雷 ——弄不清东南西北
(比喻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方向。)
蒙着被子放屁——独(奏)吞
(比喻独自占有)
孟姜女拉着刘海儿——有哭有笑
(比喻有高兴的,也有悲伤的)
孟获归降——口服心服
孟姜女寻夫——不远千里
梦里吃蜜——想得甜
(比喻想得很美,但不一定能实现。)
梦里坐飞机——想头不低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实现不了。)
梦里拾钱——瞎高兴
梦里过媳妇——想得很美
梦里结亲——好事不成
梦里讲的话——不知是真是假
梦里讲新郎——空喜一场
弥勒佛——笑日常开
米筛裆阳光——遮不住
米筛里睡觉——浑身是眼
米筛装水——漏洞多
米饭煮成粥——糊涂
米店卖盐——多管闲(咸)事
米汤盆里洗脸——糊涂脑袋
米锅刚开抽柴米——关键时刻不讲合作
米汤洗头——糊涂到顶
米仓里的老鼠——不愁没吃的
密封罐头——无缝可钻
密封的饮料——滴水不漏
密封的蜡丸——毫无破绽
棉花掉进水——弹(谈)不成
棉花里藏针——软中有硬
(比喻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都有。)
面团滚芝麻——多少站一点
面糊糊手——碰到啥都沾一点
面汤里煮寿桃——混蛋出尖了
面汤里煮皮球——说你混蛋还有一肚子气
面汤里煮灯泡——说你混蛋还有一肚子邪火
庙里的和尚憧钟一鸣(名、声在外)
庙里的木鱼——合不拢嘴
庙里的*头——各有主
(比喻都已为人所有,没有多余。)
庙门日的旗杆——光棍一条
庙门前的石狮子——一对儿
(比喻两个人关系密切)
庙中的五百罗汉——各有各的一定的地位
摸着石头过河——稳当些
(比喻做事小心谨慎,稳妥可靠)
魔术师变戏法一一无中生有
做梦娶西施——胡思乱想
做梦讨老婆——想偏心了
做梦跳井——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做梦招驸马——想偏心了
做泥人的手艺——蹑(捏)手蹑(捏)脚
做烧饼的卖汤圆——多面手
做知县的丢了印——糊涂官
做砖的模,插刀的鞘——框框套套
砸祸卖铁——豁出去了坐着火箭登天——直线上升
做大衣柜不安拉手——抠门
做梦吃黄连——想得苦
做梦吃馒头——梦里见面
做梦带救生圈——想得周到
做梦当长工——想得苦
做梦当司令——神气一时
做梦当总统——好事不成
做梦进棺材——想死
做梦骑老虎——想得出奇
坐飞机打靶——高标准坐飞机聊天——空谈
坐飞机弹琵琶——高调
坐飞机演讲——空话连篇
坐火箭上月球——远走高飞
坐井观天——小见识;眼光狭窄
坐木船打阳伞——没天没地
坐汽车看风景——走着瞧
坐在锅边吃煎米粑——急于求成
坐在屋里看电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嘴上抹石灰——白说;白吃
嘴咬肚脐——够不着
醉汉开车——不要命;玩命干
醉后杀人——罪(醉)上加罪
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耳旁风
左脚穿着右脚鞋——错打错处来
左撤子写字——不顺手
作家的书包——里面大有文章
坐车不买票——白搭
嘴巴上挂笼嘴——吃不开
嘴巴上挂油瓶——油嘴滑舌
嘴巴子戏——光说不练
嘴里吃了烂猪毛——乱糟糟
嘴里嚼大葱——说话带辣味
嘴里吞旋风——口气不小
嘴上安拉锁——说话保险
嘴上绑喇叭——走到哪儿吹到哪儿
嘴上挂天平——说话有分量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走路穿小鞋”——活受罪
走马扫电话——奇(骑)谈
走上步看下步——瞻前顾后
卒子过河——只讲不退;死不回头;横冲直撞
祖宗三代的家务事——一言难尽
攫着拳头过日子——憋气;憋得难受
钻头上加钢针——好厉害
嘴巴含钢针——说话带刺
嘴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嘴巴上戴竹筒——说直诸自大加一点——变臭了
自行车下坡——不睬(踩)
自行车下田坎——得过且过
棕树的一生——任人千刀万剐
走道喝稀粥——性大急
走江湖的耍猴——拿手好戏
走江湖耍魔术——变着法儿骗人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尽管放心
走路拨算盘——手脚不闲
走路踩棉花——轻飘飘
锥子装在口袋里——露了锋芒
桌上的油灯——不点不明
自己碰钉子——忍气吞声
自留地里拉屎——泄私愤(粪)
自行车爆胎——气炸了;气崩了
桌子底下扬场——碍上碍下;碰上碰下
捉鱼拦上游——先下手为强
捉住驴子当马骑——不识货
啄木鸟找食——全凭一张嘴;全仗嘴
资料室搬家——尽是输(书)
抓住耳朵过河——多此一举
抓住张飞当李逵打——看错了人;认错了人
专往肥肉上贴膘——势力眼
砖头砌墙——后来居上
砖窑里失火——谣言(窑烟)
庄户人办事——实实在在
庄户人家的孩子——土生上长
庄稼佬不识桂圆——外行(黄)
庄稼人种豆子——步步有点
装猫吓耗子——假的
竹席上晒甘蔗——甜蜜(蔑)
竹子当鼓——敲竹杠
竹子做篱笆——结缘(圆)
拄拐棍走泥路——步步有点
煮豆燃豆箕——自家人整自家人
煮熟的鸡瓜子——朝里弯;往里拐
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蛀虫咬黄连——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抓把红土当朱砂——不识货;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抓住蝙蝠说老鼠——不识货
报纸上的社论——句句讲真理
杯弓蛇影——自相惊扰
杯水车薪——无济无事;不济事
背鼎锅上山——吃不住劲
背篼里头摇锣鼓——乱想(响)
背鼓进祠堂——一副挨打的相
背鼓追槌——自讨打
背门板上街——好大的牌子
背菩萨下河——淘神
背石头上山——硬吃亏;自讨麻烦;自找麻烦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背油桶救人——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背着醋罐子讨饭——穷酸
背着粪筐上银行——臭钱
背着粪篓满街串——找死(屎);寻死(屎)
背着棺材上战场——往最坏处想
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
背着黑锅做人——直不起腰;伸不起腰
背着喇叭赶集——揽差事
背着灵牌上火线——要拼命;拼啦
背着棉絮过河——越背越重
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背着梯子骂街——发贼横
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北京的萝卜——心里美
北门外开米店——外行
被虫子咬过的果实——未老先衰
被猎人追赶的金鹿——慌里慌张
被埋没的陶佣——永无出头之日;难出头
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
被窝里放收音机——自得其乐
被窝里磨牙——怀恨在心
被窝里伸出一只脚——你算老几
被窝里养老虎——留下祸根;留下后患
被窝里捉跳蚤——瞎抓
背后藏茄子——有外心;生了外心
背后拉弓——暗箭伤人
背集摆摊子——外行
背靠背睡觉——体贴人
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背水作战——断了后路;不留后路
背阳坡上的太阳——不久长;难长久
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笨狗撵兔子——不沾边;沾不上边
笨姑娘纳鞋底——坑坑洼洼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笨牛吃麻雀——不好捉弄
笨鸭子——上不了架
笨贼偷法官——自投罗网
崩了群的马——四处逃散
逼公鸡下蛋——故意刁难;有意为难;办不到;没法办
逼人跳海——害人不浅
逼上门的生意——没有好货
鼻尖上吊镰刀——挂不住
鼻尖上抹黄连——眼前苦;苦在眼前
鼻孔喝水——够呛
鼻孔里的汗毛——了(燎)不得
鼻孔里长瘤子——气不顺
鼻梁碰着锅底灰——触霉头(倒霉〕
鼻梁上放菜刀——好险;冒险;危险
鼻梁上挂眼镜——四平八稳
鼻梁上挂钥匙——开口
鼻梁上推小车——走投(头)无路
鼻涕流进喉咙里——吃亏沾光没外人
鼻头搽白粉——一副好相;好相;装丑
鼻头上摆摊子——眼界宽
鼻头上挂粪桶——不知香臭;闻不着香臭
鼻头上抹蜂糖——干馋捞不着
鼻头上耍木偶——面上人
鼻头上长犄角——出格
鼻眼里钻跳蚤——好进难出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鼻子里灌醋——酸溜溜的
鼻子上安雷管——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鼻子上挂秤砣——抬不起头来
鼻子上挂肉——油嘴滑舌
鼻子上冒烟——急在眼前
鼻子下面挂电灯——闻名(明)
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
比着被子伸腿——量力而行
笔杆子吞进肚——胸有成竹
壁画上的耕牛——不中用
壁上的耕牛——离(犁)不得
闭了眼和面——瞎搀和;乱搀和
闭着眼睛鼓风——瞎吹
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
闭着眼睛卖布——瞎扯
闭着眼睛摸田螺——瞎碰;瞎撞
闭着眼睛趟河——听天由命
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
闭着眼睛训话——瞎说
闭着眼睛走路——瞎摸
闭着眼睛走南墙——瞎碰
蝙蝠看太阳——颠倒黑白;傻了眼
鞭打快牛——忍辱负重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鞭打死鸟——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鞭杆做大粱——不是正经东西
鞭梢上拴两个蛤蟆——经不起摔打
扁担打跟头——先一头落地
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一字不识
扁担窟窿插麦茬——对上眼了
扁担搂柴——管得宽
扁担挑柴火——心(薪)挂两头
扁担挑水走滑路——心挂两头
扁担无钉——两头滑脱;两头耍滑
扁担砸杠子——直打直
扁担做桅杆——担风险
扁豆绕在竹竿上——有靠了
扁鹊开处方——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变戏法的本领——全凭手快
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婊子挂起贞节牌——假正经;假装正经
婊子立牌坊——假正经;假装正经;不要脸
裱糊店里的纸人——一点就透;一戳就破
裱糊匠上天——胡(糊)云
鳖蛋上抹香油——圆滑;又圆又滑
鳖咬手指头——抓住不放;揪住不放
瘪肚臭虫——要叮人
瘪粒儿的麦穗——头扬得高
瘪嘴吹萧——走漏风声
殡仪馆里的棺材——装人
兵营里养妓女——乱了军心
冰雹砸了棉花棵——尽光棍;全是光棍
冻河上赶鸭子——大家耍滑
冰窖里嬉耍——冷笑
冰库里点蜡——洞(冻)房花烛
冰凌当拐杖——靠不住;不可靠
冰凌挂胸口——凉透心;冷透了
冰凌调豆腐——难办(拌)
冰面上盖房子——不牢靠
冰山上画画——好景不长
冰糖葫芦——一串一串的
冰糖调黄瓜——干脆;干干脆脆
冰天雪地发牢骚——冷言冷语
冰雪埋到肚皮上——凉了半截
并列第一名——不相上下
病鬼开药店——自产自销
病好郎中到——晚了;迟了
病猫的尾巴——翘不起来
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病人遭雷打——天灾人祸
病重不吃药——等死
拨好的闹钟——不到时候不打点
玻璃窗里看戏——一眼看透;一眼看穿
玻璃蛋子变鸡蛋——有一套
玻璃掉在镜子上——明打明
玻璃肚皮——看透心肝
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无山路,没有出路
玻璃缸内关苍蝇——乱窜
玻璃猴子——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玻璃镜上的人儿——有影无踪
玻璃筷子夹凉粉——光对光
玻璃瓶子装开水——三分钟的热劲
玻璃瓶装宝物——一眼看透;一眼看穿
玻璃菩萨——神明
玻璃球上拴麻线——难缠
玻璃上放花盆——明摆着
玻璃娃娃——明白人
玻璃心肝水晶人——明白人
玻璃做鼓——经不起敲打
菠菜煮豆腐——一清(青)二白
伯乐挥鞭——骑马找马
博物馆的陈列品——老古董
脖颈上拴头驴——不是正庄(桩)
脖子上挂雷管——太悬乎
脖子上围裹脚布——臭了一圈子
跛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跛脚马上阵——没有好下场
跛脚毛驴——不走正道;光走歪道
跛子拔萝卡——歪扯
跛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跛子打秋千——一处拐腿,处处拐腿
跛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跛子赶马——望尘莫及
跛子骑瞎马——各有所长
跛子上台——立场不稳
跛子走路——左右摇摆;摇摆不定;一步步来
簸箕里的蚂蚁——条条是路;条条是道;路子多
补锅匠的脊梁——背黑锅
补锅匠栽跟头——倒贴(铁)
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不吃羊肉羊膻臭——自背臭名
不出鸡的鸡子儿(鸡蛋〕——坏蛋
不出芽的谷子——坏种;孬种;不是好种
不倒翁得相思病——坐卧不安;坐卧不宁
不倒翁骑兔子——没有稳当劲
不饿带干粮——有备无患
不恨绳短,只怨井深——错怪
不见兔子不撒鹰——做事稳当
不敬东家敬伙计——认错了主
不碰南墙不回头——倔强;顽固到底
不熟的葡萄——酸得很;酸气十足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有你无我
不听曲子听评书——说的比唱的好听
不听使唤的套筒枪——卡壳了
下长毛的家雀——飞不了
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布袋里买猫——不知底细
布上的棉线——千头万绪
布娃娃——缺乏生气
步枪卡了壳——不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仙聚会——神聊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夜吃烧鸡——思思想想(撕撕响响)
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
扮秦桧的不卸装——谁没见过你个二花脸
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子咧嘴——美出馅了
剥皮的树——不长
报时的雄鸡——不用催
爆竹脾气——一点就着
背手后挂胡琴——拉不着
背后作揖——反礼
背石头下河——摸底
背手上鸡窝——不简单(拣蛋)
被面上刺练——绵上添花
被窝里划拳——没掺外手
被窝里踢皮球——不见起
逼出来的口供——信不得
逼楚霸王寻死——心理战术
鼻孔喝水——够呛
鼻涕往上流——反了
鼻头上涂白粉——一副好相
鼻子上吊秤锤——捣嘴
比干丞相——没心
闭着眼睛走路——净想歪道儿
闭着眼睛卖布——胡扯
壁虎尾巴——节节活
鞭杆当笛吹——没心眼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放了气的皮球——软蛋
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房檐上玩把戏——玩命
房檐上吊的鱼——干起来了
房檐上的流水——上头的事
房顶上的窟窿——不是门儿
房顶上种麦子——刺激(脊)
房梁上挂鸡子儿——悬蛋
房顶上放风筝——起手高一层
房顶上长苗苗——野种
房上的草——刮来的种
粉球滚芝麻——多少沾点儿
粉刷的乌鸦——白不久
粉条泡在滚水里——直不起腰来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