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逻辑错误的逻辑的规律

桃子8个月前 (03-25)阅读数 4#古诗
文章标签论题概念

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

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推不出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 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

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商家“买一赠一”的促销广告,玩的就是“偷换概念”的把戏。两个“一”的概念内涵大不相同,“买一”的“一”是你要买的东西,比如:一件西服,“赠一”的“一”,如果你也理解成一件西服,那就太幼稚了。这个“一” 有可能是一根领带或一个精美的袋子而已,决不会是一件西服。

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

同一律还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一个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真”、“假”意义。我们把不自觉地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其表现为在说话或论述中,把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无意识地变成了另外的问题。比如小孩子讲话,前言不搭后语,即属于此。

对于在命题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论题”。其表现是有意识地改变论题内容,偷梁换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清朝时,某一书生坐于高台之上读书,台高风大,吹得书页哗哗乱翻,书生随口吟出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居心叵测之人有意歪曲“清”字的含义,诬陷书生讽刺清廷没文化,犯了大不敬罪。 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或者

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不反映某一对象,那么非A便反映这个对象。比如这个人是学生,他要么属于“中专生”,要么属于“非中专生”,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假。

任何命题或者肯定某对象具有某种情况,或者否定某对象具有这种情况,二者必居其一,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它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承认一个是真的。如果违背了这一要求,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含混模糊,那就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由于这种逻辑错误的特征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予以否定,因此,又有人把这种错误称为“模棱两不可”。

楚人夸口自己的矛与盾,当别人反问他:用你的矛穿你的盾如何时,他既没有做出“我的矛能穿过我的盾”的回答,也没有回答“我的矛不能穿过我的盾”,这就表示他既否定了A又否定了非A,从逻辑上讲,他的沉默就违反了排中律。也就是说,楚人回答任何一句都违反了矛盾律,一句不回答又违反了排中律。

当人们对一组矛盾的命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时,不能明确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违背了排中律。比如“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一组矛盾命题。虽然其中必有一真,但人们却不能明确表态。另外,对于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或命题,都加以否定,也不是违反了排中律。如“今天不会下雨也不会下雪”。“下雨”或“下雪”不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可以同时否定。 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推理形式不正确

从论据不能必然地推出论题。例如:“他近视得很厉害,一定很聪明。”“近视”跟“聪明”之间没

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以近视为依据,证明他是否聪明。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

逻辑错误的逻辑的规律

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

他近视得很厉害,

所以,他一定很聪明。

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两个前提中的“近视”,表述方式都是肯

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

2.论据和论题毫不相干

即论据和论题在内容上毫无关系。例如:“他学习不用功。因为,只有学习用功,才能考上大学。”在

这个论证中,论据“没有考上大学”是真实的,但论据和论题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所以从此论据出发是

推不出“他学习不用功”的结论的。

3.论据不足

即所引用的论据对于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言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例如“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

现在地湿了,因此,一定是下雨了”。“下雨”是“地湿”的充分条件,但“地湿”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不能依据“地湿”这个条件,推出“下雨”的结论。

4.理由虚假

论证论题的理由虽摆出来了,但是虚假的。例如:《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狼要吃小羊的理由是,

小羊站在下游喝水污染了它在上游的水。这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相对主义的观点,即没有绝对的真理或错误,只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对于这样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应:

1. 真理和错误的标准:虽然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可能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对错。有些事情是普遍认可的,如数学定理、科学事实等,这些是绝对正确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观察来确定某些结论是错误的。

2. 认知的局限性:虽然每个人的认知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文化和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如地球是圆的、生命源于自然等。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事情是主观存在的,如审美观念、价值观等,这些是可以因人而异的。

3. 社会价值观念:尽管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对错。在某些情况下,有些行为和观点可能会被整个社会视为错误或不道德的,如杀人、盗窃等。同时,也有一些普世价值被广泛认可,如人权、平等、自由等。

总之,虽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应该在尊重不同认知的同时,坚持真理和道德标准,并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寻求共识和理解。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