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城的对联
山西榆次老城楹联摘录 转自 粟孟德
县衙大堂有一副清代诗人魏向桓撰写的对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县衙大门联:
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责合乎民心。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场时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仪门内联曰: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居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副楹联告诉人们,为官从政,不要夸夸其谈,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一事当先,要有全局观念,
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到了二堂,只见上额刻有“悬鉴涵泳”的字样,两侧楹柱联为: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右偏房:
敬以待人恕以接物;
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左偏房:
古训是武威义是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明清时期,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刑。
六房也各有楹联:
工房:
修路开渠造福乡梓;
鸠工选料营建明堂。
刑房:
按律量刑昭示天理;
依法治罪摒绝私情。
兵房:
厉兵秣马常备不懈;
枕戈待旦防患未然。
户房:
造户量田唯勤唯爱;
征赋理财亦谨亦公。
牢房联也颇具特点,像狱神堂的楹联:
触法即欺天,十恶不赦;
悔过是回头,一体宽容。
膳房是衙役们用餐的地方,楹联除一般性歌颂饭菜飘香外,还有劝衙役甘于清贫、廉洁奉公的含义:
形味色香多雅趣;
烹烧蒸煮俱清香。
白米为炊,莫嫌樽酒淡;
山肴作馔,还是菜根香。
县丞院是县丞、衙役们平日工作的所在。为时时提醒县丞、衙役爱国忠君、为民办事,牢记执役的宗旨,有三副楹联分别为:
既然穿吏服,心要爱民爱国;
纵使卖番薯,秤须足两足斤。
不多事,不废事,斯能任事;
勿忍心,勿私心,即是良心。
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住世一天,须做一天好人。
思凤楼是榆次县衙的标志性建筑,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据说在西晋咸宁年间,荀浪任榆次县令,卓有政绩。有一天县衙飞来一大群吉祥美丽的鸟,人们说那是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榆次就有了“凤城”的美誉。七百年后,宋仁宗天圣八年,名臣文彦博出任榆次县令,他为了缅怀先人,激励自己,鞭策后人,就在县衙旁修建了思凤楼。有感于此,去年在重修思凤楼时,时任榆次区委书记的耿彦波题一联:
民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
官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吏贤。县衙“酂侯祠”,供奉的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萧何因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知人善任、慧眼识才,是为官应有的品质和素质,也是萧何的可贵之处。所以,萧何庙的对联是:
策马追贤留佳话;
安邦运智著德馨。
酂侯祠内的主要建筑除萧何庙外,还有“音飞白雪”,也就是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要调戏班来唱戏。音飞白雪戏台联是: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三堂的楹联就有四副,分别是: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
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慎其前则无悔于后;
志以往而有先之今。
行不得则反求诸己;
旺勿厚而薄责于人。
开源节流裕充国课;
量入为出利达乡黎。
四堂是县官居住休息的地方。横额为“雍和”,堂内挂有一匾式楹联:
剧暑悲难渡;
清秋喜却回。
相传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7月,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榆次县衙,恰逢七月流火天。随驾的山西巡抚噶礼,见康熙燥热难奈,命人取来一个西瓜。康熙顾不得是否得体,拿起来便吃,吃完顿觉目清身爽,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其实,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康熙耳闻一些反清复明的义士经常来榆次,早想剿灭,只是无暇顾及此事。到康熙四十二年,四海安宁,他终于有机会来山西暗访。但到榆次一看,那些前明遗老已陆续过世。康熙感慨时事与人事的变迁,就写下这副对联,并且把这块匾送给当时的榆次知县祖良才。从此,这块御匾就代替了一般县衙的“明镜高悬”,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四堂还有几副楹联也耐人寻味: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别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常经:常法。驭官:控制驾驭官吏。治赋:管理赋税。意思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
清心以尽心,意外升沉皆定数;
办事勿多事,个中界限要分明。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五堂也叫“大仙楼”,分上下两层。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也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地供奉于此。大仙楼外的匾额是“槐月轩”、“冰雪堂”,两侧楹柱的楹联为: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典;
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皇。
这些对联告诉人们:做官犹如下棋,心里要清静,要像冰雪一样晶莹剔透,不能有杂念。要勤动脑、镇动手,不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清一静,正是匾额“冰雪堂”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弈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告诉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榆次老城的县衙联,可以说是封建为官之道的总集成,包含了许多的“学问”和“奥妙”。正是:
名场似弈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养成上下千年气;
自有纵横万里心。
当官的只要平时注意修身养性,有纵横万里的雄心壮志,就会像马王殿楹联所云:
房驷腾辉周凤驾;
骅骝献瑞冀空群。
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在古代叫涂水和魏榆,到北魏、北齐时,因两度移民改称中都县,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改中都县为榆次县。城内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形成庙、寺、街、景合一的独特景观。主要建筑城隍庙、古县衙、思凤楼、东花园、西花园、桑云故居、南北大街、清虚阁、西城门等相互依衬,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大量的楹联,从老城开放之日起便引起游人的广泛关注。
城隍庙联
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各地建城隍庙。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庙作为明王朝控制百姓思想,使人诚惶诚恐接受管束的精神统治阵地之一,其巩固王权的目的,在榆次老城城隍庙的楹联中得到集中体现。
“城隍”,是迷信传说中主管某个城市的神。一县之清官,一地之英烈,死后都可被奉为当地的“城隍爷”。榆次的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由不同时期的三个建筑组合而成,最高的一处叫做玄鉴楼,联曰: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此联劝告人们平时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玄鉴楼的前面有一戏台,戏台联写得十分直白,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做坏事要遭报应: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戏台的对面,是主殿显佑殿,供奉城隍。相传朱元璋在起兵之时,曾避难于城隍庙。他认为是城隍爷保佑他得了天下,所以不仅命令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城隍庙,还为城隍爷加官进爵。城隍爷的官位品级,一般比当地行政长官的官位品级还高,比如县一级城隍庙的城隍爷是正四品官。当时榆次城隍庙的城隍爷,还被朱元璋封为“鉴察司民显佑伯”。当地人修了显佑殿,两边有联:
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瓦刺大军侵扰榆次,寇准族人天叙堂弟寇天舆带人护城池40余天,瓦刺军终不能得而退。所以,榆次有城隍神是寇准的传说。宋朝以后,许多地方奉祀过世的英雄、有功于地方的名臣为城隍。如北京城隍是文天祥、杨椒山;上海城隍是汉代大将霍光、河北人氏秦裕伯、爱国将领陈化成;会稽城隍是庞玉;南宁桂林城隍为苏缄。
城隍庙的楹联大多是劝人向善、遵纪守法的,如冥王殿:
任凭你无法无天,即将明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醒悟;
明镜高悬台上,只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
元辰殿:
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世事;
名利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城隍庙的寝殿,自成院落。东厢房为知县斋宿堂,知县上任前须先拜谒孔子和城隍神,并在此带往一宿,以“聆听神教,端正为官之德”,此定制一直沿用至清末。其门联为:
站着,你背地作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天缘宫: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元君殿:
御灾除患神功著;
福善恶*天道昭。
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庙之一,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贵合乎地情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宫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民供正果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幅谓之《官箴》的作品,是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所撰,但也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
(这是宋代御制戒石铭,亦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须克己守廉正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浮燥一分到处便遭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敬以持己恕以接物
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为亲民官何以克勤厥职
但求无愧于天恩情行快心事做还尽些父母母莫说一官易堂上一官称父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
可兴利勿近利可急功勿喜功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礼
驭官无前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德
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星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幅谓之《官箴》的作品,是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所撰,但也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
(这是宋代御制戒石铭,亦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摘录两副佳对如下:
“世事如棋,让一看不为赢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客人。”
“你的算计非凡,得一步进一步,谁知满盘都是错;我却糊涂不过,有几件记几件,从来结帐总无差。”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2、原诗如下:
题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4、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5、作者简介:
黄巢(820~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