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请帮我找一下关于中华美德的名言警句和赞美母亲的故事!

一语惊醒梦中人8个月前 (03-25)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自己的大意

http://zhmdw.com

中华美德网的地址,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文天祥《正气歌》。

大意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越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提示这是文天祥在狱中写的诗句。当时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相诱,劝他投降,可他丝毫不为所动,并写《正气歌》一诗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这种民族气节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出处于谦《无题》。

大意名声与气节重如泰山,个人小利与欲望则轻如鸿毛。

提示这是明朝保卫北京城的名臣于谦所写的诗句。公元15世纪,北方瓦剌(西部蒙古人)向明朝大举进攻,明朝皇帝被俘,大部分大臣逃离北京,惟有于谦为首的抗战派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打败了瓦剌。被俘的英宗回京后,却对抗战派下毒手,杀害了于谦。广大人民对于谦表示极大的同情与尊敬,在北京为他建了祠堂。于谦临难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行为,本身就是“名节重泰山”的最好体现。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出处于谦《石灰吟》。

大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歌颂,抒发了作者“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强信念。深山中的石头经过了千锤百炼、烈火焚烧而粉碎,变为洁白的石灰。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概。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大意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提示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公元550年,高洋灭魏,当了北齐皇帝,把北魏的许多皇亲都杀了,稍远的皇亲如元景安等人,连忙商议对策,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说:“怎么能够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李世民《赐萧瑀》。

大意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

提示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大臣萧瑀而写的诗中的两句。唐高祖后期,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位,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的一次权力之争,但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周敦颐《爱莲说》。

大意(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间,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

提示这句话赞扬那些品质高洁、操守坚定的人。他们不论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顺利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高洁。屈原本来受楚怀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渐渐疏远了他,并且贬谪他。楚怀王的儿子即位后还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郁地走到江边,被一个渔翁认出来,说:“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翁说:“既然举世混浊,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为什么你就不能吃点儿残羹剩饭呢?为什么怀里抱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又怎么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提示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吕氏春秋》中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著《史记》,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意人都是会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提示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说的话。司马迁把那些“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英雄的死,视为重如泰山,而把皇帝身边弄臣之死,看做与“蝼蚁无异”。一个人总要面对死亡,但有种种不同的死,表明了种种不同的生命意义。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地广》。

大意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

提示桓宽是西汉著名文士,他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会上的辩论,撰成《盐铁论》,因而闻名。桓宽这句话是说,任何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气节、志向和理想。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郊,住着“满径蓬蒿”的破旧屋子,连一天三顿饭都成问题,但他终于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所列举的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节操的古代贤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

提示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可以战胜各种威胁利诱,义无反顾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上面这几句话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条件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国被囚19年,始终保持节操。后来,他终于回到汉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大意失意的时候,就加强自身的修养;得志的时候,同时让天下人一起好起来。

提示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和仕途的顺与不顺,在对人对事方面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职责。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孟子还说过“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是说一个人处在顺境时,不应忘乎所以,背离做人的基本道德;身处逆境时,也不能因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胡作非为。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出处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大意志向小就容易满足,自满了就不能再进步。

提示张载是我国宋朝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哲理,并有唯物主义思想。这句话提示人们要进步就得立大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能放眼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克服怠惰,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俗谚》。

大意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无志气的人虚度终生。

提示这句话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俗语,许多人都用它激励从小立志。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后为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有志气的人往往从小就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一生才会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弇列传》。

大意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提示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大将耿弇提出攻取齐地的策略,刘秀虽然心存疑虑,但是仍然支持他的计划。后来,耿弇攻下齐地,刘秀亲自劳军,对耿弇说了这句话。当然,“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一个人立下志向之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起,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也成了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论语·子罕》。

请帮我找一下关于中华美德的名言警句和赞美母亲的故事!

大意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提示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苟活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情,只会牺牲自己以成全仁义。

提示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为了道义,为了理想,应该连死都不惧怕。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国为民“杀身成仁”的光辉典范。近代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烈诗句,在刑场上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所列举的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节操的古代贤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大意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提示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写下《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诗的下面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处朱熹《答巩仲至》。

大意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顶端,也还要继续努力向上。

提示“百尺竿头”比喻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进一步”是昭示人们不能满足现状,还应争取更大的进步。一个人不论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能超越别人,而且能超越自我。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待写作的态度十分认真,每当他写完一篇,就贴在墙上,仔细检查,直到觉得无可挑剔以后,才拿出来给别人看。有了这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一个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论语·子罕》。

大意一国的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一个普通的百姓,却不可以使他丧失志向。

提示一个人与整个军队相比,其力量微不足道,但一个人一旦立定志向,就有了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气节,这是外力无法改变的。对自己,要坚守志向,保持人格尊严,不为威胁利诱所动;对别人,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志向,不可勉为其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曹操《龟虽寿》。

大意千里马虽然老了,呆在马棚里,但它还是想着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消失。

提示人生理年龄的增长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心理年龄却因人而异。有些人到了老年,意志消沉,特别是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有些人到了老年,善于适应环境,保持与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积极进取,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开创出新的事业。可见,只要自强不息,正确认识自己,老年人也可以再创辉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大意不要叹息落日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上,它依然可发出满天红霞。

提示因为夕阳照在桑榆树端,“桑榆”在古代就成了日暮和老年的代名词。这是刘禹锡答好友白居易诗中的两句。他俩年岁相近,写此诗时都已进入老年。刘禹锡说,走向老年是人的一种自然趋势,但仍应保持一种进取精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夕阳红”精神。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出处李咸用《送人》。

大意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

提示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怅惘而无奈。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想要表达的情义自然很多。山河路远,世道坎坷,功业难成,相聚无多。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临歧嗟叹!但这两句诗却抛开悲伤,抒发了豪迈的情感。它激励人们: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自强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大有所为,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大意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上天入地去探求。

提示屈原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联齐抗秦而两次被放逐。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主要抒发了去国离乡的忧愤愁思。这两句诗是《离骚》中的名句,表现了屈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想像的世界中,诗人乘着龙车凤车,遨游宇宙,向古帝陈情,向上苍发问,不知疲倦地追寻。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后人为追求真理,为正义事业不畏艰险,勇于进取。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出处《商君书·画策》。

大意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提示这句话是关于对敌战略战术的见解,与老子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相近。强调与强敌战斗的人,必先要战胜自己,就是说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对强敌先自气馁,则必败无疑。这一思想也适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做事情应该首先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首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无往而不胜。

不怨天,不尤人。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不怨恨天,不责怪人。

提示一些人遇到挫折,经常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或者别人没有善待自己。实际上,应该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己主观不努力,仅仅从客观找借口,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会使他的心志受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做事情总是不如意。

提示这里所谓的天,实际指的就是时代。这些话是强调,一个人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挫折,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就大业。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遭受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几次想自杀,但为了写《史记》,忍辱负重,发奋著述,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安乐之中反而会灭亡。

提示孟子在这句话的前文中说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这句话是一句总结性的话,它进一步警示人们:忧患常常促使人发愤图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而过分安乐的环境,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则容易使人安于现状,甚至导致家破国亡。隋朝的快速灭亡,唐朝由盛而衰,都与统治者过分追求享乐、丧失忧患意识有关。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上也说:“自求多福。”孔子赞赏“刚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孟子则从反面强调:“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自强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得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象》。

大意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

提示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天体的运行很有规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周易》这句名言,自古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抵御外侮、保卫国土而流血牺牲、奋斗不已。正是这种自强意识,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大意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提示这一简单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在事物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坚持原来的旧规矩而不思变化,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革故鼎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大意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提示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民族从始祖契到汤共迁移过八次,汤定居于亳(现在河南省商丘东南),推翻夏朝,一统天下。《诗经》的最后一首诗是歌颂他的,说各地诸侯没有不来进贡的,没有不来朝拜的,都尊商君为长。汤的成功,与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大意沉船旁边,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树面前,成千上万的树木生机盎然。

提示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和朋友白居易互相唱和的诗中的句子。诗中诉说他们年事已高,而一生又历经坎坷,屡遭朝廷贬谪,心中甚是不平,但仍应振作精神,看到前途的光明,如同病树前头仍然春意盎然。后来人们把这两句诗的含义进一步升华,常常寓指随着旧制度、旧传统的消亡,社会更生机勃勃地前进,新生事物如千帆竞发、万木争荣,它们不因沉舟和病树而停止前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青色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提示这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所作的精当比喻,和下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样,旨在强调学习的功效。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一代人都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从蛮荒步入文明。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不断超越和不断求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于谦说过关于太宠爱孩子的名言警句是什么?

名节,简言之就是名誉、气节、操守。“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名节和利欲是不相容的,重名节必然要轻利欲,重利欲必然会轻名节。重名节,就是在个人利益与名节发生矛盾时,能够把名节放在第一位,不因贪图利欲而违背原则,不因追求私欲而失去操守。注重名节,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名节被士大夫们视为立身之本、为官之道,历代清廉有为的官吏无不重名节胜于身家性命。就算是贪官赃官也往往很注重官声,贪赃枉法时也不忘找些理由借口来掩人耳目,甚至沽名钓誉。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 蒙田

于谦描写梅花的名句有

这是其中一首,作者明代,于谦

玉为肌骨雪为神,近看茏葱远更真。

水底影浮天际月,樽前香遍酒阑人。

松篁晚节应同操,桃李春风漫逐尘。

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支谁寄陇头春。

于谦的爱国名言 ?

1、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2、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旧为忠家。

3、唇齿相依关共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4、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5、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6、芙蓉好颜色,可惜不禁霜。?

7、但愿苍生皆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8、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

9、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

10、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11、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计划不可无。

12、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4、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6、戒太察,太察则无含弘之气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