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犯下的错误?
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呢。自己撑着很难吧……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
因为没说具体的情况,我就泛泛的谈一谈,怎样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吧。
三条路
这世上极少有绝对的道理,但至少有这么一条——没有任何人,没犯过错。
我们在犯了错误之后,有三条路可以选,这会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你未来的走向:
自责:不断谴责自己,深深的羞愧和耻辱
自弃:破罐子破摔,放纵自己
自怜:也会内疚,但更多自我同情和体谅
可以看到,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根本上取决于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心理学有种说法叫“内在的客体”,就是说,你内心有一个最基本的看待自己的态度,这一点决定了以上的三种选择:
如果你内心有个严厉的暴君,就会在自己犯了错误时不停自责,甚至嘲笑,责骂自己;
如果你内心对自己的关系偏向疏离,就会对错误,以及造成的恶劣后果置之不理,就像不负责任的家长;
而如果你内心对自己充满爱,像个慈母一样,就会在犯错时,接纳,体谅和同情自己。
自责的人,其实并不一定过的很差,相反,由于对自己的苛责,可能反而在现实中异常努力而取得一些成就,但无论他们多成功,都不容易体会到放松,快乐,幸福这些感受。
自弃的人,现实中的出路在于文学艺术,如果能够衔接的好,也未必就过不好这一生,但确实很大可能性,因没有节制而遭遇一些障碍,一蹶不振。
自怜的人,懂得自爱和自我同情,则是标准的赢家模式,无论他们是否很强大,都会很美,最大程度上能够接近快乐和幸福。
当然,这种自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童年,原生家庭,过去的经历,也跟自己天生的一些人格特质有关,不过,好消息是,无论这种关系怎么形成的,我们都可以做出一些改变。
表达的力量
做到自怜自爱,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人格。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即使你做了糟糕的事,也并不意味着,就成了一个糟糕的人。
真正明白,接纳,理解这句话,非常非常不容易,对很多人来说,我知道那有多难。好在,是可以练习的,练习跟自己相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机会和解,修复跟自己的关系。
与自己相处最好的方式,是表达,当你把抽象的感受,变为有逻辑的,线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极好的与自我和解的过程,立刻减少你的悲伤,自责,焦虑和愤怒,也会让你更客观的来看待自己所犯的错。
所以说我们有些古老的习惯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都会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这几乎是练习与自己相处的最佳方式。
这就像,每天跟内心真正的自己见面,太多人长年累月见不到自己,而只把他孤独的囚禁在内心。
心理学做过成百上千的试验,都能证明写日记的治愈效果,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有无法面对的过去,或者无法倾吐的感受。尝试写出来吧,未必要多么正式,不必区分篇章,段落,可以随手写几句,甚至可以用手机随手录音,以自述的语气,说出自己的感受,这都是有效的。而且在组织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你会很大可能性产生新的感悟,如果你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解释,那对于放下过去,已经不远了。
关于以表达来驾驭情绪,也可以参照我之前写过的《驾驭情绪的四项基本功》,那里有更具体的操作方式。
责任和措施
针对犯错本身,还有另一个视角。
现实中,如果发生了糟糕的事情,总会有个责任人,比如月初美国枪击案,就会有某组织出来声称对此负责……。对个人也一样,发生了一件事,造成了恶劣的结果,自责的人会永远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责任人,对一切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而绝大多数错误,其实现实中并没有直接挽回的办法,木已成舟,破镜难圆,所以,这种自责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里有个隐含的逻辑——谁负责,就谁去采取措施,补救,善后,以及反省。
实际上,心智发达的人,可以把这两件事分开,至少在事情发生初期,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你的责任,但你可以“帮忙”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损失,挽回局面,以免重蹈覆辙。
这不意味着要去埋怨他人,而是你可以把责任归于 历史 ,时代,运气,宏观环境,人的偏见,习俗,天气不好,八卦命数…………什么都行,总之别习惯性的自己背锅,卸下责任之后,那些自责,羞愧,恼怒……种种负面情绪也一起卸下了,这样,其实更有利于针对结果来采取必要的措施。
当然,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自己的内心也强壮到足以承担更多事情的时候,你可以重新反思一下,自己到底负有多大责任,在此之前,给自己一个时间差,做一个内心的分化,这就是智慧。
以上三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是1,如果我们心智程度小于1,就会有很多事情看不懂,想不通,进而不停的碰壁,痛苦;而如果我们的心智程度大于1,应对世事就会轻松自如的多,就像诸葛孔明这样的典型形象,料事如神,应答如流。
但这样,是很累的,我们都知道,一根筋的人很难在不碰壁,但复杂到一定程度,确实很累,诸葛亮可是活活累死在五丈原的。
所以,人们那么希望返璞归真,那么渴望婴儿般的质朴和纯真。
所以啊,人生是一个这样的程序:
简单——复杂——简单
由简单到复杂,需要学习,需要智慧,而从复杂到简单,则是境界上的事了。
人生本应如初见,何曾秋风悲画扇?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不但错误,而且有“毒”
前几天搜狐张老师因为一句“年轻人不要太过努力,努力过了有害健康”火了,这句来自长辈对年轻人的关心,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情共鸣
抖音上与之相关的视频多则十几万赞,少则几千赞,评论区里看到很多人都在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
因为我对这句话其实“看不惯”已久,所以今天打算跟它较较真
如标题所示,我认为“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不但错误,而且有“毒”
先说它为什么错误
首先,这句话看起来很正确,但也只是看起来正确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展开一下意思就是:选对了方向,努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事半功倍;
反之,如果方向错了,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越努力离目标越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提醒我们要重视选择,不要只顾埋头努力。
这么看确实是没啥毛病,但其实经不起推敲
这句话第一个最明显的bug,就是它的成立,需要一个前提—— 存在“一开始就正确的选择或方向”,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它识别出来。
什么叫“一开始就正确的选择”,就是说,选择本身就是正确的,不受你选择之后行为的影响。
这就像玩骰子,先摇骰盅后下注,骰盅里面骰子的点数在下注之前已经确定了,只是我们看不到,这时候我们需要去综合各种信息去判断骰子的点数,然后下注。
其中判断点数的过程就是 “选择” ,下注的多少就是 “努力程度” 。
我们下注的点数和实际点数越接近,努力的回报收益率就越高,反之收益越低。
但很显然,我们现实中的多数选择都不是玩骰子,“选择”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往往是跟我们的之后的行为密切相关的。
一个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我们很难说是选择本身正确,还是因为选择后的努力导致选择变好的,反之亦然
所以现实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所谓“一开始就正确的选择”,选择的最终结果跟选择之后的行为密切相关,选择的价值是后验的
罗振宇有句话我认为完美揭示了这个道理
从前往后看,都是意料之外,从后往前看,都是情理之中。
所谓正确的选择,大多时候,都只是马后炮。
在我们人生没有走到终点的时候,很难盖棺定论地说哪个选择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所有的正确都只是阶段性的结果。
而且所谓的“对”和“错”也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曾经深信不疑的,后来却发现错的离谱,曾经后悔不已的,后来却倍感庆幸,这样的情况还少吗?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不存在一开始就正确的选择呢?我身边很多人就是因为当年选了个好专业或者好行业,后来赶上红利,现在混得风生水起。
这就引出了这句话的第二个bug——
假设存在“一开始就正确的选择”,那是否能做对选择,就取决于个人“选择能力”的高低
但问题是,做对了选择的人真的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较高的“选择能力”吗?
就拿上面的例子说,一个人之所以能选对专业或行业踩到红利,一般有两种原因:
1.运气使然。
他其实并不知道未来某个行业会有红利,只是因为个人喜好或者某种机缘巧合选了这个专业或行业而已(比如看了某本书、某个影视剧、某篇文章、遇见了某个人)。
很明显这与选择的能力无关,如果我们以踩到功利为正确的标准,那这种就属于 因为错误的目标导致了正确的结果
这种并非本来想要目标A 结果得到正确结果B 的选择我称之为“被动选择红利”,其余的称为“主动选择红利”
2.他确实是因为觉得这个行业有前景,所以选择了这个行业。
但这里面也存在两种可能,一个是他虽然做对了选择,但做出判断的依据是错的
比如,一个人在20年前把赚到的钱都拿去买房了,因为他觉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房屋和土地有特殊的情怀,所以以后房子肯定会升值。
但我们都知道,房产升值的背后是城市化的推进、优质位置的稀缺、土地财政等等,跟中国人的价值偏好没啥太大关系。
很显然这种是因为错误的理由导致了正确的选择,其实也是运气,并不是能力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人真的是因为做出了正确的推理分析和判断,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比如专业的投资人或者成功的创业者。
那他们是不是就是选择能力比较强呢?
也并不是,因为如果他真的具备这种能力,那对他来说,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选择。
因为如果他能完全看清楚一件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就如同他能直接透过骰盅看到里面的点数,他明确的知道答案是什么, 那在他的眼里其实就只有一个选项,就是收益率最高的那个。
就如同一张100的钞票和一张50的,小朋友都知道怎么选
所以当答案显而易见的时候,根本不就存在选择。 现实中之所以要做选择,是因为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多显而易见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所谓选择能力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说,即使有,也没有什么高低之外, 选不对并不是因为不会选,只是看不清而已
之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选择能力强,是因为他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强,而分析判断能力强是因为认知水平更高,或者掌握了更多的有效参考信息
而一个人当前认知水平的高低,一部分来自于环境的被动影响,一部分来自自身的主动努力。
掌握有效信息的数量,也是一部分来自于环境的被动输入,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主动搜集。
我们再继续往下拆,环境的影响其实也可以分为3部分
一部分是天生的环境,是由一个人的出身决定的,比如家族关系、上的学校、小时候所在的城市等等
这部分非主动选择的环境,其性质跟天赋是一样的,是由出身决定的,我在这里把它称为 “环境天赋”
第二部分是因为意外接触到的环境,比如因为打游戏在网上结识了某个厉害的人,或者逛图书馆打开了一本受益终生的书等等
这些非明确目的的意外收获其实也是运气
第三部分就是抱有明确目的去主动探索的,比如因为某种喜好或者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主动去学习和收集相关的信息。这部分属于个人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的选择背后其实是努力、运气、天赋三者的共同作用,甚至大部分人做对了选择只是因为运气好而已
而真正能影响我们选择水平的,其实是认知水平和信息环境,而我们想要主动提升这两项水平,还是得靠个人努力
有句话叫人掌控不了自己认知以外的财富,同样的,人也掌控不了自己认知以外的选择
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选择能力 ,答案显而易见的时候,大家都会选
所以“选择大于努力”并不成立,主动选择的背后是运气、天赋、努力的共同作用
而且很显然,其中天赋和运气并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如果只看我们能主动掌控的部分, 选择 其实就是 努力的一部分 , 选择就是战略上的努力
如果这句话的本意是想要提醒我们重视战略,不要只顾埋头苦干,那也应该是: 战略大于战术,战术大于执行。
“选择大于努力”这样的表述不仅不准确,而且对大部分人来说,传递出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这也是我会说这句话有“毒”的原因
具体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点:
它容易成为很多人不努力的借口和安慰剂,给我们脑海里那个不想努力的声音提供弹药。 (虽然这不是这句话的本意,但也恰恰说明这样的表述是有问题的)
类似的话还有:读书好也未必有用,上了大学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大家品品
2. 过分强调选择的重要性,会让人畏首畏尾,害怕选错,不敢行动
有多少人是因为做过几次错误的选择以后,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的?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怎么选择,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山本耀司有句话说得很好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想要做对选择,是难免要错几次的,而且现实中又有几个人是在做出重大选择之后没有过后悔和犹疑的呢?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后悔某个选择,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做了那个选择。如果真的清楚为什么选,哪怕错了也不应该后悔,因为那就是当时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信息环境下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了。
而认知的提升是没有上限的,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收集不到全部的信息。 所以本质上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有赌的成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选择之前的担心,选错之后的后悔,都是徒增焦虑
3. 过分在意选择,会让人得失之心太重,变得短视,斤斤计较
因为觉得选择大于努力,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这样的心态造成的暗示,人就会很容易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
相比获得,人总是更害怕失去,就难免会在选择的时候思考这件事对我有没有什么可见的价值,价值高就努力,不高就随便做做或者放弃
这样太过功利的评估往往也会消解其中的乐趣,而且在反馈不达预期的时候,就容易再次纠结甚至放弃
而且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真有价值?我们的判断可靠吗?我们想的那个价值是对的吗?
事实上,很多人生的重大机缘往往来源于在一些起初看上去没有价值的事情上的坚持
比如,乔布斯从哈佛辍学,放着专业课不上,反而去上看起来没啥用的书法课,结果这些知识都在他设计苹果电脑中的字体时用上了。并且他在斯坦福大学致词时分享了自己的这个经历,并告诉毕业生们: “你无法预测过去的经验会怎么连起来,只有在回顾的时候,这些连结才会明朗,所以,你必须相信它们会连起来……这个信念从来不曾令我失望,也对我一生有关键的影响。”
再比如写作这件事,如果不是互联网和自媒体造就一批收入不菲的人,有多少人会觉得写作是人人都需要重要的能力?
如果不是这些靠写自媒体赚到钱的人都说自己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有多少家长会真正重视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真正的价值只有在它发生之后我们才能意识到,如果一开始就过分在意可见的价值,反而会让人失去一些真正重要的机会
4.消解了努力的价值,这会让人丧失好运
前面已经说明了我们很多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往往只是机缘巧合,靠的是运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运气真的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其实凡是这种“选择大于努力、天赋大于努力、运气大于努力”等等 “努力无用论”的说辞 , 如果你信了,反而会降低你碰到好运气的概率
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做了很多研究发现运气是真的有用,并且还在自己的书《幸运的方法》中说明了运气好的人的特质,以及如何提升好运的方法。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3点:乐观、开放、敢于探索
听起来稀松平常,但这确实是怀斯曼其实是做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其实也不难理解,开放和敢于探索的人更容易碰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人和机会,而乐观的人更愿意付出和坚持,而坚持能让这些机会真正发挥出价值
(所以我们常说的“越努力越幸运”以及“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其实是有道理的)
而一个觉得努力没有用的人,会是乐观的吗?总担心努力没有回报的人,他会更敢于探索,还是更容易躺平呢?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人生发生点改变,就要相信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努力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天赋、运气当然也很重要,但那些我们都无法掌控。
更何况,努力才能让天赋发挥价值,相信努力有用还能带来更多好运
所以其实努力未必能成功,但努力是真的有用的,而且“相信努力有用的信念”也尤其重要,因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就来源于一些不讲道理的信念
最后我想再diss一下网上各种的努力无用论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在说:成功主要靠天赋、成功主要靠运气、成功主要靠投胎、选择大于努力..等等,反正就是都比努力重要
我们就假设成功=选择×天赋×运气×努力
首先前面已经说明,选择其实=天赋+运气+战略上的努力(认知升级和搜集信息)
而努力可以分为战略、战术、执行3个层面
所以成功=天赋×运气×战略上的努力×战术上的努力×执行上的努力
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其中有一项不可或缺,那他们就同等重要
其次,从主动性上来看,没什么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别的我们根本掌控不了,我们能掌控的从来就只有努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