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的译文
南园十三首(其五)的译文是:
南园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原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这首诗是晚唐李贺的《南园》组诗中的一首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
为什么不腰带吴钩,
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
关塞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
凌烟阁去看,
又有哪一个书生
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原文的意思是说,男儿应当以家国为业,而不是死读书,太宗皇帝修凌烟阁挂二十四个开国功臣画像,都是武将,哪有一个文臣? 若个,就是哪个的意思,联系下文就引申为没有的意思。请你上凌烟阁上去看看,没有书生能够封侯拜相。那时候重武轻文,皇帝看重的是能帮他打江山的武将而不是治国的文臣。从宋朝开始,由于之前五代十国武将造反太严重,所以重文轻武,文臣的地位才开始再一次崛起。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分封将士,封了六个公爵,文臣李善长居首,地位犹在徐达等人之上。这时候朝廷已经开始重视文臣的作用,如果再有人修凌烟阁,内中必有文臣。《李卫当官》中的任先生胸中有经天纬地之才,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见用,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未必不能作出一番大业来。所以顾盼儿把原诗的“若个”改成“落个”,意思也就从“哪一个”变成了“落得个”,于是两句诗的意思也就变成了,请你上凌烟阁去看一看,书生也能封万户侯。 当然也不是说任先生就一定能怎么样,而只是顾盼儿对任先生的鼓励之语。所以任先生会说别把我说进来,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谦虚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