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一、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所以要想站在上面领导好人民,必须在言语上懂得谦逊;要想站在前面领导好人民,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所以圣人在上面领导大家而大家没有感到沉重的负担,在前面领导大家而大家没有感觉受到伤害。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拥戴他而不会感觉厌倦。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包含了一切的山谷水流,百川皆归于海,海能容纳一切细流,所以称之为海。老子再三用海来比喻,形容一个人的学问、道德、品格的修养。“以其善下之”,因为大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容纳了来自各处的淡水、咸水、清水、脏水等一切的水,“故能为百谷王”,而成为土地上最大的海洋。这是物理自然的道理,因此人的修养要像海洋一样,能包容一切。
“是以欲上民”,要想做一个***,一个居上位的人,“必以言下之”,最少要做到说话不刻薄,态度也要尽量谦虚。“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想领导大家,自己必须把本身的利益摆在后面。“后其身而后身先”,有好处时,***要让被领导的人先得,剩下来才自己去拿。
“处上而民不重”,他虽然居在上面最高的地位,“而民不重”。这是说老百姓感觉到没有重压,没有觉得有压力。“处前而民不害”,***站在最前面,一般人并不觉得他占了先,也没有妨害了大家。“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因此,古代历史上的圣君明王,天下归心,那是自然而来的。“以其不争”,因为他不与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世界上没有人敢与他争。不是不敢与他争,而是不想争。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放低自己,人心就会向您汇集
“江海所以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浴王。”老子在这里打了个比方,说江海是百浴之王,最后河水一定要向它奔流而去。因为江海善于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所以水都往低处流,都流到这儿。我们其实看不到每个人的心,但是所有的人心放在一起就像一片海洋,如果您放低自己,人心就会向您汇集,这是一个看不到的水系表。
(2)态度决定成败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圣人之所以能做领导者,带领着大家往前走,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利益、名誉、地位,都放到了大家的后边。“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领导者的位置在众人之上,他应该领导大家往前走。他的言语一定要尊重大家,对大家说好话,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下边。
“故居而民弗重也。”您只有做到了放低自己、尊重大家,大家被您领导才不会觉得负担沉重。“居前而民弗害”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后面,大家才让我做领导,我一定不能借这个机会去捞取自己的利益。“天下乐推而弗厌也”,天下人才乐于推着您往前走,乐意让您做领导,乐意来成就您;而不会讨厌、痛恨您,离您而去。
(3)领导不跟员工争,最后别的公司跟您就没法争
“非与其无争与”,对于领导者来说,千万不要和您领导的人去争名誉、地位、利益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您为了大家谋福利,不跟大家去争利益,大家就会来成就您。“争”不是与世无争,不是您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领导不跟员工争。
当一个普通人真正明白道的道理,知道自己争的东西没那么重要,就不会跟别人争了。这时候只要您把自己的事做好,最终您会发现,别人没法再跟您争了。您做得很出色,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境界。
三、我之体悟——“不争”是极高阶的打法,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力
这一章,老子又再讲“争”和“不争”的问题。我们听见“不争”,一定会本能的排斥,包括我自己也是,心里会出现一万个“草泥马”“凭什么”“居心叵测”。但若能冷静下来观察定会发现,老子说的确实是对的。
首先,无论在哪个方面过于好“争”,都不会有好结果。好“争”言语之人,必招人厌恶。利益好“争”之人,必招人痛恨或者嫉妒,发展多会受限。好“争”权利之人,活的小心翼翼,精疲力尽。好“争”名誉之人,常被人看不起,反而得不到名誉。
其次,陷在“争”的状态里,无论如何都是痛苦的。“争”是在玩零和游戏,是在已有资源下你争我抢,这个行为并不创造新价值。人一旦陷入争夺之中,整个心神都会被占据,要不处于患得患失的恐惧中,要不处于分配不公的愤怒中,要不处于互相欺骗的煎熬中。所有的争抢,都会让你痛苦又迷茫,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萨特写过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他人就是地狱。
再者,“争”会蒙蔽我们双眼,让我们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现代社会,基本生存资源已经不稀缺了,只要我们不懒,都能各得其所,根本就没有争的必要。我们之所以还要去争,完全是出于本能或者心理需要。“争”是人的生存本能,是存在我们基因里的恐惧,是人性。商家促销,很多时候就利用了我们这个弱点。我们喜欢各种形式的竞赛,也是这一人性的体现。它在过去保护了我们,却也在现在限制了我们。我们本可以用于创造的人生精力,却白白把消耗在了无意义的争抢中,未产生半分价值。
可见,“不争”其实是更高阶的人生打法。人只有退出纷争,才能看清形势,才有可能分辨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么看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绝非虚言。
《先秦散文·老子·江海为百谷王章(原第六十六章)》原文鉴赏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②,必以身后之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④,处前而民不害⑤,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⑥。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①百谷王,江海为百川所归,故日百谷之王。 ②先:领导。 ③以身后之:把自身的利益放置在人民之后。 ④重:累,压抑。 ⑤不害:不感到受害。 ⑥不厌:不厌弃。
今译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善处下位,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所以,想高高立在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他们谦下,不可发号施令;想做人民的领导,一定要把自身的利益置于万民之后。因此,有道的圣人虽处上位而人民不感到压抑;做人民的领袖而人民不感到受害。所以就乐于推戴而永不厌弃。正因为圣人不争名利,所以天下之人就无法与之相争。
集评 明·徐学谟《老子解》:“老子之言虽有上下相承处,而各自为说者亦多。”
清·成克巩《御定道德经注》:“此言圣人之能自下。百谷之水皆归之江海,江海为百谷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则能为天下主者,亦下之而已。故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总案 此章可以说是老子在为君主们推呈治国王天下之奇术。大江大海之所以能使百川之水归往,只是因为它不与物争,甘处下流。由此推及治国者,如果想永久被人们所推戴拥护,成为真正的领袖,就应该不要处处为自己利益打算,不可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这样就不会使人民感到不堪和害怕,君、民相处,安乐无事,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就不会受到威胁了。
但是,老子让统治者们不要对人民发号施令,不要图谋私利而害民,减轻人们的恐惧感,以求得社会安定,这正是当时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是人民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又堪称为民请命的先驱者。
此章以江海之浩瀚深沉来喻有道者的邃远不测的涵养,以江海之处下流来喻有道者欲上、欲先必“以言下之”、“以身后之”的辩证哲理,真是恰如其分,发人深思。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