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寒露节诗词

是丫丫呀8个月前 (03-26)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寒露诗句

寒露节诗词如下:

1、诗句:“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诗名:《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作者:戴察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寒露的美景,通过“萧疏桐叶”与“月白露初团”表现出寒露时节的清新与静谧。

2、诗句:“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诗名:《秋日望西阳》作者:刘沧

赏析:诗人通过“古木苍苔”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而“行人一望旅情增”则表现了人们对秋天的深情厚意。

3、诗句:“穷销壮岁功名志,病过新秋赏咏时。”诗名:《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作者:陆游

赏析:陆游在这句诗中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同时通过“病过新秋赏咏时”展现了病后赏秋的闲适心情。

4、诗句:“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诗名:《寒露日作》作者:无名氏

赏析:此句通过对风的描述,巧妙地表现了寒露时节叶落枝摇的景象,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5、诗句:“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诗名:《寒露野望》作者:杨万里

赏析:杨万里以野花和寒露为元素,表现了寒露时节的凄美,通过“泣红妆泪”与“枝不胜”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忧伤。

6、诗句:“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诗名:《寒露夜思》作者:王安石

赏析:王安石通过对气温和声音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寒露夜晚的静谧与寒冷。

7、诗句:“寒露润金风,秋色满长空。”诗名:《秋思》作者:杜牧

赏析:杜牧以寒露和秋风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秋意浓厚的世界,“秋色满长空”更是表现出秋天的辽阔与壮美。

8、诗句:“寒露滴梧桐,凄凉满院中。”诗名:《寒露》作者:白居易

赏析:白居易通过对梧桐和寒露的描写,传达出了一种深深的凄凉感,使得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寒露时节的冷清。

9、诗句:“清光滴沥寒露满,繁星点点映苍穹。”诗名:《寒露观星》作者:辛弃疾

赏析:辛弃疾以寒露和繁星为元素,构建了一个秋夜观星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的深深敬畏。

10、诗句:“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诗名:《赏寒露》作者:王之涣

赏析:王之涣这句诗描述了寒露的滋润和净化作用,通过对寒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

寒露节诗词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是寒露节气。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出自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作者是唐朝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是唐代诗人戴察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

寒露时节的一个月明之夜,梧桐树叶上的露水引起了诗人浓烈的兴趣,并由此发出美好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深沉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秋景的依依不舍。全诗对露水生成、形态、变化、环境和消失的描写十分细腻,形象生动,把露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气象变化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中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呈现冬季景象,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