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神秘符水,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道教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关于道教的许多学说人们至今未能参透,道教中的神秘符水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下面一起来道教文化里看看。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箓派。该派自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于道家。该派由古代消灾除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画符箓或烧符箓于水中,谓饮之可以疗病。《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磕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宋书·羊欣传》:“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有“符水论”。
天下之“神”莫不归火,天下之“精”莫不归水。水火既济,万物和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因为水能处理众生信息而使之改善的缘故,水也就成了“大道之行”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德经》五千言都是“非恒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水”。我们来数数老子说了多少水?《道德经》第四章“道生于中”、第八章“治水合道”、第十五章“善道玄通”、第二十八章“恒德归朴”、第三十二章“道朴如海”等等。通篇是水,举不胜举。而符水更不是一般的水了。
自古以来,道家高道大德皆通“上善治水”之道,这就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符水咒法”。符咒的起源是很古老的,相对来说,咒的历史就更早。字典中对咒的解释一为“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也即是祷祝。”祝是咒的早期形式。《正字通》云:“经传以祝为咒”。根据《说文解字》对祝的解释是“祭主之赞词也”。
《周礼》则说“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神,示祈福泽,求永贞。”这些记载很明确地反映出祝的意义就是法师通过美好的语言向上天求福,并求上天消灾解难的一种仪式。“符水”和“咒法”就是以水为载体,通过法师对水中画符念咒,注气入水,依照水中所形成的特异图案,准确的判断出人和事物的因果,从而消除孽缘孽障,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的功法。历朝历代以来,它都被道教宫观、民间道坛的的法师所使用。
谁说道家是"弱者的哲学"?
读赵卫东先生写的「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其中有段论述为:
道家一向秉持一种柔弱、谦下、无为的人生态度和起着治疗学意义的社会作用,但近来一些提倡当代新道家的学者,为了突显道家思想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作用,试图把道家改造为一种"强者的哲学"。 显然,胡(孚琛)先生极力反对把道家看作为"弱者的哲学",而突出强调道家思想的主动性和经世性,但这样一来,道家与儒家的差别何在?
读到此,私以为,赵先生似乎就没真正的了解道家思想的真谛,沿袭着董仲舒以来统治阶级有意或无意(但我认为是有意)给道家的定位,似乎道家只能是柔弱、不争、无欲、处下、为腹不为目,结果这种意识给世人的感觉是,道家固步于山林,是给那些仕途失利、人生失败者的精神家园,退避三舍,只求一逃,自娱自乐。
赵先生,谁告诉你道家只能是弱者的哲学?
如果赵先生研究道家思想所秉持的不是通行本的「道德经」而是汉代帛书本的「德道经」,再综合研读其他道家学派特别是稷下道家的文章,我相信,上述高论就显得过于武断了。
在帛书本「德道经」中,现在通行本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本来面目是"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怎么去理解这三字之差结果却大谬的经文?我读了熊春锦先生的论述,他引申为人体的风水学的一种表述,姑且算一家之言,不敢苟同,「德道经」并非为修炼飞升之书,而是治国之论,刻意往修炼上引导,未免小觑老子。我个人的理解,在老子哲学里,水作为一种至柔至刚的能量象征,正是老子理想化的经略治世的最高能力境界,正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只有一味的退避而不顾现实逼仄的"不争",这不是太极智慧,而是阿Q式的小人活命方法,是异化、矮化、丑化道家思想的曲解,也可以说,是没读懂「德道经」-----拿着被王弼等后人依据个人好恶和曲解而肆意篡改的「道德经」来说「德道经」的事儿,说得通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