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德最低标准与最高标准
最高是“道”,最低是“礼”:
其实,道德经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解释自然法则,提倡人们顺应自然法则生存的这么一部经典。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最高和最低来衡量,假如能说出最高与最低,那么道德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如果非要归纳总结的话我觉得大概以:静、柔、俭、慈、无为、无争,来总结老子的思想。第38章也许能概括您想要的答案:“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未完待续)
只看这一句并不能说明这句的意思,要结合它的前一句,因为这一句是前一句的传递。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道是一切起始点,如果不能得到道,那就做到德,如果做不到德、那就要做到仁,如果仁也做不到,那就要坐到义,如果连义也做不到,那就做到礼。(前面的道~德~仁~义都是通过学习前人,总结自己,然后以心出发才能做的到的,唯独礼不需要。礼,有一个标准,只要按这个标准一言一行的去做,就能达到。所以礼在这里是最下乘的,这都是在说的作为一个人主或者国君或者诸侯或者首领)因为你是为了一个标准做的礼,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为人或者人品,所以你能收获到的反馈就是浅薄忠信、稍微一刺,就会轰然崩塌。
再说到前识者……这一句,前识者对应夫礼者。(前识者和用礼的国君这里是对称的关系),前识者并不是在夸奖有超前远见卓识的人,这里有贬义的含义,意思说你这人看似有远见卓识,但这是你所得的道德表面,你以为你有卓识远见(但是因为道太难得了,你以为你得了其实你没有,)但这是你自己以为的,也是你愚昧的开始。也有一层意思是,当你以为你自信满满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什么这么多人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就没有那种从0开始,就一直往上,不会下跌的人生呢?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到了一个所有人都认为的高峰的时候,他自以为得道了,他的自信心膨胀了,自信和自大很多时候是划等号的~所以,你以为得道了,其实你没有。因为上德不德,上道不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