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关于蝉的诗句及作者 关于知了的诗句

梵高10个月前 (03-27)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诗人一声

1)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2)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3)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4)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5)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6)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7)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8)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9)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0)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11)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13)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晚蝉》)

14)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15)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16)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17)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蝉》

18)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20)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21)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22)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23)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24)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蝉》

25)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26)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27)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28)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29)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唐雍裕之《早蝉》

3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31)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32)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33)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①,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③。

[注释]

①緌(ru):这里指蝉的触须。

②流响:形容声音传得很远。疏桐:不太茂密的桐树。

③藉(ji):凭借。

[解说]

饮清露,说明蝉饮用之物是非常洁净的;出疏桐,说明蝉所处的环境是非常高雅的;居高,说明蝉所居的位置是很高的,所以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的很远,并不见得非要借助秋风才行。蝉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人只有洁身自好,志向高原,才能声明远扬。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①;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③,将④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⑤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⑥,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①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 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前时。④将:抑或。⑤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⑥缀诗:成诗。⑦西陆:指秋天。⑧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⑨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⑩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敢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关于蝉的诗句及作者 关于知了的诗句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词语解释

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君:指蝉。

清:清贫,清高。

诗文赏析

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