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伪装、伪善的目的,无非是为获得利益或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这种人于是想到的只有自己,其仁心不在极特殊情况下,是不会显现的。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篇》
扩展资料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里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巧言乱德,后一句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意思是: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原文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白话释义: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其中巧言,是指表面动听实际虚伪的语言;则,是就的意思;大谋,是指大的谋略。
扩展资料
小不忍则乱大谋,其中还隐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小不忍则乱大谋,主要是要有宽大的胸襟,别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眼光要高远一点,原则问题一定要坚持,其他的虚浮之事不要件件放在心上。
同时孔子还提醒人们,要分清忠言,但忠言逆耳,人们往往听不进去,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和修为才能接纳忠言。历史上那些听信谗言巧语,轻则毁掉前程,身败名裂,重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以至于亡国灭族之人大有人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