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实而不华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4。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5,而乱之首6。
前识者7,道之华8,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9,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上德不德: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着形式上的德,不失德指形式上不离开德。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有心,故意。无以为,无心而为之。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
4.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强力牵引。伸出手臂而使人们强就。
5.薄:衰薄,不足。
6.乱之首:祸乱的开端。
7.前识者:前识,指预设种种礼仪规范;者,此处表停顿,无义。
8.华:虚华,非实质。
9.处其厚:立身敦厚。
今译: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其实是真正有德的;下德的人刻意想要不离失德,其实是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使人就范。
所以说丧失了道就会失去德,丧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
“礼”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端。
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轻薄;存心笃实,而不流于浮华。所以要舍弃轻薄虚华而选择朴实敦厚。
本章提到的德、仁、义、礼几个层次,看似被老子区别对待,特别是礼,被称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感觉传统意义上所推崇的“仁”、“义”、“礼”,在此处被老子深深的被鄙视了。
老子真的摒弃了“仁”、“义”、“礼”吗?
并非如此。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老百姓肚子吃饱了,家中有余粮了,安全感有了,不需要强制也能知“礼”。而“仁”、“义”是人性善的一部分,不是强制得来的。
当想要提倡什么的时候,说明这样的东西已经匮乏到引起大多数人的警惕和重视。老子在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意在告诫世人,仁义盛行时,大道已经被遗忘了。如果大道还在,仁义是一种自然流露,跟穿衣吃饭一样正常,不会有人天天鼓吹我们要穿衣,我们要吃饭,这明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还用得着挂在嘴边吗?
老子看到的,是“仁”、“义”、“礼”表像之下,“德”的缺失。
第十七章提到了治理的四个境界,跟本章的“德”、“仁”、“义”、“礼”正好相互对应。
“德”就是十七章的“太上”境界,在“德”的治理下,一切自然和谐有序,老百姓完全感觉不到治理者的存在(对应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这应该是老子认为的最有生命力的政治生态。
在“仁”的治理下,人们交口称赞,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之境(对应十七章“其次,亲而誉之”),但老子认为名利繁华是难以持久的,所以将“仁”放到“德”下面的一个层次。
在“义”的治理下,各种法规戒律风行,人们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不敢造次(对应十七章“其次,畏之”),社会看似安稳平静,但这样压抑人性的治理方式,也是跟老子“自然无为”的理念相左。
在“礼”的治理下,治理者重形式、好面子,虚华浮夸,并要求人民必须遵守,如果有人反对,就扬着胳膊强迫人民服从(“攘臂而扔之”)。百姓陷入繁文缛节中,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怨声载道(对应十七章“其次,侮之”),人心不稳,出乱子也是自然的事。
“礼”的盛行很容易导致道德绑架,无数被捐款、被公益背后,是很多人打着“礼”的旗号形成的强大舆论攻势。强迫而来的“礼”,是社会文明的倒退,而非进步!
所以老子说,仁、义、礼都是浮云,安身立命,须得落在实处啊。
老子强调实而不华,而现实常常华而不实,人们的心,很难沉静下来,大多数人忙忙碌碌拼命追寻,却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还记得陈奕迅那首广为人知的《浮夸》吗?歌曲中有句歌词被反复吟唱:
歌词写得很走心,之所以浮夸,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那么多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害怕。浮夸,就是我们的盔甲。
谁不渴望坦诚相见?谁愿意辛苦地带着假面具生活?但每个人的防御是如此之强,很难有勇气解除武装,真诚可能被无情嘲弄,于是我们的那些面具,再也难以卸下。
浮华迷茫了我们的双眼,虚假成了常态,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喜欢这样说:“我好像过了一个 假 的***”。
普通人要做到实而不华,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将注意力从利益得失,放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品尝生命的每个细微瞬间。喝水的时候知道我在喝水,吃饭时知道现在在吃饭,走路的时候知道我在走路,洗碗的时候知道此刻在洗碗.......
他人就是他人,世界就是世界。不用我们的尺度去度量外在事物,允许一切如其所是的存在。
没有那么多的“我应该”、“他应该”、“这件事情应该”,我们可以活得更自在。
也许幸福可以很简单,放下部分安全感,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一切生命!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老子注译与评介》(陈鼓应著) 2、文中。
请问“有德者居之.”这句话出自哪本书?上下句都是什么?
老子“有生于无”的认识与他关于当时的礼制文化的反思是相联系的。他曾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38章) 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是说上德之人不以现有的道德为道德,因而他们才真正领悟和拥有道德;所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即是说下德之人死守现有的道德不放,因而他们实际上没有真正领悟和拥有道德。老子认为真正的德是“玄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种真正的玄德只有通过对天道的洞察才能获得。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以是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业面是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作为产生一切的本体它本身不是再从什么东西而获得的(“德者,得也”),所以叫“上德不德”;因为它不是从比它更基本的东西获得但却能够产生出其它东西,所以说,“是以有德”。“下德”指从“生生”的链条中由上而获得,如果失去了,就叫“失德”。由于“下德”是获得的,因而,也会失去,这是道的运行特征。如果“下德不失德”,由道而德,及其下德的得失变化所体现的道也就不存在了,从而由道而德的“生生”也就没有了,亦即“是以无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句是讲由道而德的形上学中,上德与下德的关系问题。德者“得”也,在整句中讲不通。实际上用韩非这种说法,很难在书中说得通的。老子所说的大德与大道一样是无形的, 这种观点多次在书中说明了,大德无形,不显,是为不德,不显出德来。天地不仁,实际在老子眼中这种不仁是为大德,所以大德不德。家庭中也有样的情况,想让孩子独立的家长,可能表现出不温情的一面。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上德不表现为道德,所以有道德。上德无以为,无目的,上德的无为,无目的,即普适性,下德无为但有目的,上德自然,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仁义定则为礼制,为无德,失去上德的自然。“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下等的德没有失去道德(我们现在的道德伦理的含义),是说下等的德表现出道德,或者让人觉得是道德,有道德,让人赞扬歌颂,这样的德实际只能算是次一等的德了,我认为这种德就是现在所说的道德或者伦理,是一种显露的道德,一种标谤的道德,不自然的德。所以说相对上等的自然德来说,是无德,一种下等的德,一种教化或者教育的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